Introduction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 contains the wisdom of a legendary investor. It is one of the recommended books from an investment website. I am hoping to gain some knowledge from this book to boost my investment returns. […]
介绍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探讨作者的生活理念。无意间见到这本书,就想看看这位美食家所谓的快活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 蔡澜是一名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商人。他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作者已经出了七八十本书。 内容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由四个部分和一篇附录组成。 第一部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一天比一天活得快乐。这里一共有三十五篇文章。 第二部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快快乐乐。这里共有三十九篇文章。 第三部是心态好,即使年老也觉得年轻。这一部收录了三十三篇文章。 第四部是一切看开、放下,人生便豁达开朗,共有三十一章。 附录是蔡澜眼中的名人与朋友。这里所探讨的人物有金庸、古龙、蔡志忠、沈宏非、村上春树、成龙和黑泽明。 读后感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给我的感觉是一部蔡澜的散文集。这些文章并非专为本书而作,而是他以前所著的。他筛选过后把符合本书主题的文章聚集在这里。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对作者的为人处世有些了解。他对主流教育制度不满,认为它只能培养循规蹈矩又没什么生活情趣的人。所谓学问就是学学问问,不肯问就学不到。他提倡不断自我增值,认为这是最终的道理。 身外物对他而言都不重要,所以他告诫千万别让名与利成为我们的主人。还有美丑只是一个概念,是别人强迫你接受的观念。 话虽如此,做人还是要有投资和一点金钱的。连国家都是有了钱后才谈得上自由开放。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培养本行之外的兴趣成为副业。他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智商和运气。 生命长短不可控,而且做人悲哀绝对多过欢乐,但我们可以控制生命的质量。所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就算得罪人,也值得。要没有压力?可以,根本不负责,不管别人生死,就行了。不过这真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吗?所以不要害怕躲避压力,反而应该直面它。要解决烦闷?忙与苦能解决一切烦闷。 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一天比一天活得快乐。至于你和我呢?那就要靠自己寻找了,毕竟每个人所求的都不尽相同。最后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我非常认同的作者观点,那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还是不求人好。 名句 简单,就是道。 不会被淘汰的,就叫经典。 做人总有幽暗的一面,所谓的成就,不过是做给别人看。 人生最大的走眼,大不过身边的先生或太太。 做,成功的机会是50%;不做,机会是零。 评价 [usr 2] 对《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大众书局网店购买本书。 点击这里购买本书
介绍 《山茶文具店》是由王蕴洁翻译成中文的日文小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或许是因为想要读读一本看似轻松的小说吧。 作者 小川糸除了是一名作家之外,也是一名作词人与翻译家。她一共出版了八本书籍。 内容 《山茶文具店》一共只有四篇以季节命名的章节,分别是夏、秋、冬、春。 读后感 《山茶文具店》的主人公是雨宫鸠子,绰号波波。故事的背景设在日本镰仓,而波波在那里经营着外婆留下来的文具店。说是文具店,其实主业是代笔人,帮助委托人写信。波波和她外婆的关系并不是很好,而她也是在她姨婆过世后才停止在世界各地流浪回来掌管店铺。这本书讲述了波波的心路历程。 本书详细介绍了很多关于书信与文具的知识,就好像铅笔“B”前面的数字代表它的深浅,越大的数字,笔芯也越柔软,颜色也越深。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有两点让我共鸣。其中一个就是不该勉强和讨厌的对象当朋友因为这样只会徒增自己的压力,让双方都很累。第二点就是周遭的人所看到的我比我看到自己的更多。我认为无论是我们的外观或个性,可能我们周遭的某些人会比我们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 《山茶文具店》还有一本续集(《闪闪发光的人生》),不过我觉得这本书的结尾也算不错了。至少作为一本有续篇的书,它的结尾也可以算是为这个上半部划下了句号。作为一本疗愈系书籍,它探讨了波波的心结以及解开的方式。总的来说,故事对我而言趋于平淡,不过或许这就是现实的人生吧! 名句 书信,就像是寄信人的分身。 老人家常说,虽然只是擦身而过,也是前世累积的缘分。 不靠整形的自然之美,也包含了渐渐走向成熟的美。 如果可以预测人生的一切,那么一定很无聊。 与其苦苦追寻失去的东西,还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眼前拥有的东西。 评价 [usr 2] 对《山茶文具店》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纪伊国屋书店购买本书。 点击这里购买本书 以上链接是行销联盟链接。如果你从以上链接购买本书,我可能会从中获益。如果你想支持我的话,就请点击链接购买这本书吧!
介绍 《人类群星闪耀时》原版是德文,由梁锡江翻译成中文。这本书里记载了作者认为决定人类历史的瞬间。读这本书只是想看看作者把哪些历史瞬间归纳为闪耀时刻。 作者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是一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他著有不少作品,包括传记、小说与戏剧等。他与第二任妻子由于对世界的未来绝望而于一九四二年在巴西服毒自杀。 内容 《人类群星闪耀时》由一篇自序、十四篇章节和一篇译后记组成。 章节依次为不朽的逃亡者、千年帝国的陷落、亨德尔的复活、一夜天才、决定世界的一分钟、年老与爱情、发现黄金国、英雄的时刻、跨越大洋的第一句话、向上帝逃亡、壮志未酬、封闭的列车、演讲台上的头颅和威尔逊的失败。 全文十四篇导读均由译者撰写。 读后感 《人类群星闪耀时》一共描述了与十四个历史人物相关的十四个历史瞬间。书里包含地理发现类三篇、政治战争类五篇、文学艺术类五篇以及技术发明类一篇。 作者所谓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在人类难以企及、不朽的时间黑暗里宛若星辰刺破黑暗,发射出永恒光芒的时刻。书中所收录的历史事件都是作者本身的主观意见,加上这本书出版于一九二七年,所以有些事件于你我而言或许并不能称得上是闪耀时刻。 我将在这里大略讨论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有所感触的论点。 关于西塞罗,作者提到一个人无法长期捍卫民众的自由,却总是只能捍卫自己内心的自由。内心的自由是由自己决定的,任何人都无法强逼我们改变自己的内心,除非我们自己愿意。 作者在提到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时说了最关键的事件几乎总是在不受关注下成功。这可能是因为在大众注目下难以放开手脚干出一番轰动事业,反而在无人关注下才能放手一搏。 关于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未能实现一战后和平计划,作者认为足智多谋的人很难在决定性的时刻果敢行动因为他们的内心倍感责任重大。这或许为什么通常聪明的人在关键时刻都会裹足不前,错过了最佳机会。 我个人觉得书中的一些事件对胜利者或侵略者来说是群星闪耀时刻,对失败者或被侵略者而言则是群星俱灭瞬间。或许历史总是会有至少两个解读方式吧。 名句 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在全天二十四小时始终保持不停的艺术创作,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永远只产生在难得而又短暂的灵感迸发之时。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最富创造力的壮年之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世间一切伟大壮举均完成于静默之间,世间一切明智之举必定经过深思熟虑。 世界的改变不仅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学者的发明,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人的意志、坚持与勇气。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他最后的想法,永远是他和他的上帝之间的一个秘密。 评价 [usr 2] 对《人类群星闪耀时》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城邦阅读花园购买本书。 点击这里购买本书
Introduction Getting Things Done shares the strategies to get a lot more accomplished with much less effort, essentially to be maximally efficient and relaxed, whenever we need or want to be. I am interested in learning the system that the author claims […]
介绍 《提问》是作者以三十年的访谈经验所写出的一本关于提出问题的书。作者想要让读者提升提问的能力,从而改善自己的认知与沟通的品质。会选择这本书主要是想看看访谈主持人是如何选择问题和提问的技巧。 作者 杨澜是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体人、传媒企业家、慈善家。她曾赴美留学,获得国际事务硕士学位。她已经访问过全球超过七百多位人物。除此之外,作者也出了不少书籍。 内容 《提问》一共有一张序篇和二十五章。这些章节被分为十一个PART。 PART I 是提问之前,一共有四个章节。它们是驱动认知:好奇心、认知互动:提问力、案头功课:语言以及案头功课:非语言。 PART II是提问开启。这里的两章分别是暖场:破冰原则和关系原则。 PART III是场景化提问,由抵达——现实场景和重返——特定场景组成。 PART IV是共情时提问。这个部分有两章:共情于“共同”与共情于“共识”。 PART V是假设式提问。这个部分的两章是隐形假设提问和具象假设提问。 PART VI是转场式提问,也有两章。它们是转场:从连接词到关键词以及串场:从特写到特稿。 PART VII是阐述式提问。这里的两章是引文式阐述和类比式阐述。 PART VIII是质疑式提问,一共有三章。它们分别是质疑之“理”、质疑之“力”和质疑之“礼”。 PART IX是婉语式提问。这里的两章是禁区左右以及修复前后。 PART X是提问中的留白。它的两个章节是倾听中的沉默以及倾听中的反馈。 PART XI是结语式提问,一共有两章。这两章是提问暂停以及提问待续。 每一个PART的开头都有简介,介绍那个PART的内容。 读后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甚至就是思维本身。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海绵式(被动获取结果)和淘金式(重视在获取过程中展开积极互动)。提问就是淘金式思维的工具之一。 提问其实就是一种沟通之道。作者说沟通技巧位居第一的是开口提问的勇气。好问题不仅能引导他人决策,也能帮助自我突破认知。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提问的历史 。科学的兴起正是从承认无知,挑战已知开始。能够提出和对方交流的观点就是提问能力的体现。真正智慧的人,不一定知道所有的答案,但一定知道如何通过提问不断接近智慧。 提问是好奇心的体现。好奇可以分为两种:消遣性好奇(人类本能存在的)与认知性好奇(人类更高认知需求的好奇)。认知是双向过程,以提问的方式与自我、与他者、与世界有效互动,是实现自我认知,认知他者与外界的高阶沟通。倾听和认知过程是不可分离的,倾听中的反馈就是认知在互动中的动态推演。 任何谈话都包含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时间的长短松紧影响交谈节奏和重心。在采访和沟通中,随机应变与发挥固然重要,但是事先扎实的“功课”也是必需的。在访谈中正确开启暖场的模式首先是正确地称呼对方。我觉得在任何场景下正确的称呼是最基本的礼仪。作者提到在触及敏感问题后应该积极地修复和弥补去回馈被访者的信任。 每个人至少都会有一个自己擅长谈论的话题,所以只要找对话题就能和与人畅谈。如果真不知应该谈点什么的话,不错的话题包括天气、小孩和动物。不过适时闭嘴可能有时是最好的交流。其实很多时候,真实意图埋在字面意思的下面,需要仔细聆听才能了解。 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那就是选择合适的服饰,梳妆整齐,精神饱满,不仅是一种工作状态,也是进入工作状态的“必要仪式” 。这其实适用于任何工作,尤其是现在居家办公兴起的时代。 其实访谈和做广告非常相似,需要找亮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需要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就是刺破凡俗寻找惊奇。 作者认为人生本身就是一场问答。擅长提出高明问题的人也能在沟通中解决问题。所以《提问》这本书不止适合主持人,也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正如作者所说,她志在提升我们的提问能力,也就是沟通能力,改善我们的认知。 让我感到有点意外的是作者在书里提到马来西亚。那是关于访谈马哈迪的一部分内容。我国能够被作者提起我觉得满荣幸的。 […]
Introduction Normal People is a romance novel set in Ireland. I stumbled upon this book in a Goodreads newsletter and decided to give it a read. Furthermore, I also want to relax my mind after the taxing reading of Expected Returns. Author […]
介绍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是由日文翻译过来的暗黑系轻小说。这本中文版的译者是连子心。我会选择读这本书主要是被它奇怪的书名所吸引。 作者 乙一本名安达宽高,在十七岁时以《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出道。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有些作品也被拍成电影。 内容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一共有两个故事,分别是本书书名以及《优子》。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一共有五章,分别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和竹笼眼,竹笼眼。 《优子》由六章组成。这六章依次为清音、房间、缝隙、镜子、优子和颠茄。 读后感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讲述的是一个十一岁男孩帮九岁妹妹藏匿她杀人后的尸体。这个故事的视角是被害人的鬼魂(我觉得除了鬼魂外应该没有其它合理解释了)。男孩的沉稳与做事手法还有女孩的举动实在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恶魔。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一个拐带并杀害男孩的二十岁女生帮助他们。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都非常黑暗。 《优子》则像是一个悬疑故事。故事围绕着一个女佣和她的主人与夫人。故事里提到了一种叫做颠茄的植物,可以说是这个故事的半个主角吧。颠茄的果实据说味道甘甜,但是含有剧毒,绝对不可食用。读完这个故事后还是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完全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两个故事读了之后让我有一种阴冷的感觉,不愧是暗黑系轻小说。《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让人感到毛骨悚然,而第二个故事却让人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个人是非常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力,让短篇故事能够如此扣人心弦以及成功地使人在阅读后有恐怖阴森的感觉。 名句 – 评价 [usr 2] 对《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大众书局购买本书。 点击这里购买本书
Introduction I have chosen Expected Returns to read after I saw it in the recommended list on a financial blog. The target audience of this book is actually experienced professional investors and advanced finance students in CFA or MBA programmes but I […]
介绍 《为什么精英可以快速积累财富》是一本关于理财投资的书籍。这本书原文是日文,由郭勇翻译成中文。我想通过这本书看看日本精英是如何累积财富的。 作者 富田和成是金融服务公司ZUU社长。他曾在野村证券工作,并在二零一三年自立门户。除了这本书外,作者也著有好几本书籍。 内容 《为什么精英可以快速积累财富》有一篇前言、五个章节、一章后记以及一个附录(Daily Schedule )。 第一章是金钱PDCA是消除“不安”的指路明灯。这里介绍了个人版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第二章是让“金钱PDCA”急速运转起来。这一章讲解了PDCA技巧。 第三章是时间可以用金钱买——时间资本。这一章详细解析时间资本。 第四章是把自己当作赚钱的“资本”——人力资本。这章是关于人力资本。 第五章是让“钱生钱”的赚钱能力——金融资本。这一章解释了何谓金融资本并介绍了一些投资方式。 Daily Schedule是作者用来安排自己日常活动的表格。 读后感 《为什么精英可以快速积累财富》所谓的精英指的是私人银行的客户层,也就是赚钱能力很强的人。作者以与这群精英打交道的经验以及自己的经历写出这本书。 书里提到四种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时间资本和固定资本。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包括金融知识、技能)、人脉、健康、信用以及PDCA能力。金融资本就是能动用的金钱,而时间资本则是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固定资本则包括不动产、汽车、名画、名表、珠宝首饰等。 作者建议我们使用PDCA技巧来达到目标。PDCA是Plan、Do、Check和Adjust。Plan是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Do是大步向前;Check是在前进过程中进行检查;Adjust 是对路线和方法进行调整。这个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持续不断地产生新创意。 使用PDCA技巧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不过目标之上必须存在目的,不能把两者混淆,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在实现目标时不应过于拘泥于方法,因为这样会难以应对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使人寸步难行。PDCA技巧中的Adjust就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个问题。PDCA的精髓是思考问题 → 找出问题 → 思考解决方法 →找出解决方法 → 任务化 → 可视化。为了实现目标,没有所谓教科书式的方案或方法,只要能朝目标一步一步快速逼近,就是最好的方法。 接下来就让我分享书中的一些让我有共鸣的论点。 效果和效率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效率是对过程的改善,而效果是对结果的改善。会赚钱的人更看重效果。 作者提到个人信用是由遇到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所形成的,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关于负债,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负债除了经济上的债务,还有精神负债和身体负债。这些负债值得我们审视。 金钱应该流向不容易贬值,甚至可以升值的商品。作者也不建议一次性付款购买物品,而是建议贷款或使用分期付款。这是因为我们在购买物品时应该要考虑机会成本。或许我们可以把那些借贷的钱用在可以为我们带来更高效益的地方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把钱花得更有意义。 作者也对投资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投资做得越早,日后持续获得收益的时间就越长。他也不建议听别人推荐买股票。除此之外,他认为如果第一次买股票就亏钱反而是一件好事。这是因为心疼的感觉能帮助建立风险意识。当股票涨时该怎么做呢?作者认为不应该再买了因为收益已大打折扣,面临的风险也很大。所以如果发现有前景的股票,哪怕多持有一段时间,也要尽早布局。 作者在书中给了不少案例,尤其是以海外留学为目标的例子。书里也附有很多图表来解释作者的观点。作者也提到在马来西亚退休的例子,看来马来西亚在日本的名气也不小。 总的来说,我的观点与作者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与其说这是一本理财书籍,它更像是一本自我提升的书本。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年轻人阅读因为越早掌握里面的知识,日后持续获得收益的时间就越长。 名句 不能让金钱控制我们,而要变成金钱的主人去控制它。 如果能体验到每天取得一点小成就的自信,就能快乐地挑战下去,遇到困难也不会停下来。 方法就是方法,不能让它成为目标。 只有把时间运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