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 – 陆晔飞
非文学 / 1st February 2021

介绍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以巴菲特在不同时期的经典投资案例来描述其投资方式。原本我以为原版是中文,后来才发现这是由三名译者(李必龙、林安霁和李羿)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我想看看这本书是如何阐述巴菲特的投资逻辑。 作者 关于作者的资料不多,我只能查到陆晔飞是一名在德国工作的投资组合经理。 内容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由一篇译者序、前言、二十二章节和两个附录组成。二十二个章节被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合伙制年代(1957 ~ 1968年),共有五章。这五章是一)1958:桑伯恩地图公司、二)1961: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三)1964:得州国民石油公司、四)1964:美国运通、五)1965:伯克希尔-哈撒韦。 第二部分是中期(1967 ~ 1988年),由这九章组成:六)1967:国民保险公司、七)1972:喜诗糖果公司、八)1973:《华盛顿邮报》、九)1976: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十)1977:《布法罗晚报》、十一)1983: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十二)1985:大都会广播公司、十三)1987:所罗门公司——优先股投资、十四)1988:可口可乐公司。 第三部分是近期(1989 ~ 2014年)。这部分的章节包括十五)1989:美洲航空集团、十六)1990:富国银行、十七)1998:通用再保险公司、十八)1999:中美能源公司、十九)2007 ~ 2009:北伯灵顿公司、二十)2011:IBM公司。 第四部分是经验总结,一共只有两章。这两个章节是二十一)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演进以及二十二)我们能从巴菲特身上学到什么。 两篇附录分别是巴菲特有限合伙企业的业绩表现(1957 ~ 1968年)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业绩表现(1965 ~ 2014年)。 读后感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第一章至第二十章的每一章都是巴菲特的一个具体投资项目。作者把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划分为前期、中期以及近期。他认为巴菲特在中期从投资资产大于交易价格的标的,转变到在决策投资时更多地考虑定性因素(qualitative factors)。 我将在这里阐述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或是我学到关于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新知识。 作者要我们小心收入或毛利率已经接连十年下降的公司,即便它的毛利在最后两三年还是正数。这是因为这种公司的前景并不乐观。 由于我对保险业和银行业有兴趣,所以书里关于这两个行业的内容对我非常有用。作者提到衡量金融机构业绩的重要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 – ROE)和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Assets – ROA)。当投资这些标的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它的市盈率和市净率。至于保险行业,不高于100%的综合成本费率( 索赔支付和其它成本低于保费所挣的收入)是一个良好的表现。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保险公司就是最好了。 下面是一些公式: 1. 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 (每股价格 x 流通股份) + 净负债 2. 净负债 = 有息负债 – 货币资金* *(包括现金、可售证券、受限现金、股权投资 ) 3. 已用资金# = 固定资产 + 库存 + 应收账款 – 应付账款 #用来计算有形资金收益率 作者希望通过巴菲特投资生涯的轨迹学习他的战略目标。他认为那就是以合理价格投资好公司。如何实行这个战略呢?长期追随高品质企业,在机会出现时果断出手。巴菲特的投资没有局限于便宜的股票或资金收益率高的企业,也不限于某个特定的方面(如增长)或深厚的价值。 作者在书中整理了一个投资条理清单作为总结: 1. 信息的质量 – 客观扎实数据支撑的信息不总是来自企业的年度报告,还会来自相关行业数据。若没有高品质信息支持定性见识,那最好不要投资相关标的。 2. 利润增长的持续性 – 我们应该能够对公司前景做出可靠的预测,特别是收入和利润。 3. 让机会驱动你的投资风格 作者希望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东西,并能把巴菲特的投资方式演化与自己的投资经历联系起来。虽然实践起来会有点难,不过这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我一开始对这个译本不是那么有信心,但是读完后觉得这本书翻译得很好,也有不少特别的观点值得借鉴。 名句 很多时候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交易价格低于账面价值的那些公司,都是一些资产净值远低于其账面价值的企业。 就我的经验来说,想明白无误地找到竞争优势,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 以数字和客观数据为依托,寻找相关的扎实证据,是判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真正结构优势的一个更靠谱的方式——不能仅仅依赖理论的方法。 千万不要掉入精确而错误的陷阱! 评价 对《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有兴趣? 这本书是我在中国亚马逊Kindle书店购买的。如果你知道马来西亚哪里有出售本书的话,请在下方留言告诉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