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非文学 / 22nd July 2023

介绍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是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由韦启昌从英文翻译成中文。这本书是写给父母和教师看的。我想看看上个世纪著名心理学家的育儿观。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一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内容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有一篇译者序、十四篇章节和两篇附录。 章节依次为: 一)导言 二)人格的统一体 三)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四)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五)自卑情结 六)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七)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八)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的对策 九)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工夫的一种测试 十)孩子在学校 十一)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十二)青春期和性教育 十三)教育者的任务 十四)对父母的教育 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使用个体心理学来探讨孩子的心理。书中提到不少病例来充当例子。阿德勒认为健全的精神心理是以人的理智、对他人及社会的兴趣和关怀、对于自卑的克服为标志;精神疾病则是以自卑感肆虐、自我中心、全力寻求自己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等特征为记号。不过我认为他所指的精神疾病和医学上的精神疾病可能不一样。 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由个人的人格统一体发动和指引,人的行为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人的成长的一个根本事实是人的精神心理总是强有力地、带目的地追求。人们的精神活动不是始发的、原生的,它们都有复杂的原因背景。所谓人格统一体就是把人的行动和表达协调成为一个单一的模式,这种发展从幼年就开始了。 人类的思想不是客观的,思维受制于我们形成的目标和生活方式。人对事实的看法和观念并不就是这事实本身,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一个充满同一样事实的世界,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生活不是一连串互不关联的时间,而是一条连续的线索,贯穿孩子生命中的所有事件,现在和将来的行为总是和过去的性格一脉相承。 两个孩子不可能在一模一样的条件下成长,所以不能因为两个孩子在同样的条件下成长就断定他们会变得一模一样。孩子的单个行为表现,一旦脱离孩子的整体人格,就将变得毫无意义。要明白他的单个行为的含义,我们必须把孩子这一行为结合他整个人进行研究。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 作者认为所有儿童都因为和成年人之间在体型上和力量上存在巨大差异,所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刺激想象力并诱发企图去改善个人处境以消除自卑感。心理学家把这视为一种心理补偿。孩子的性格特征、他的感情和生活方式都服务于追求优越感、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和获取他人的尊重。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人生的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人在心理成长过程中肯定会犯下错误。我们的心理真正的奇妙之处在于我们的观点,而不是事实,决定了我们要走的方向。通常直到错误的观点成了强弩之末,理性常识才开始露面。 问题儿童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只是表象而已,这些表象的背后就是这些孩子在追求完善、追求优越的过程中迷失了正确、有用的方向,他们因而选择了无用的、错误的发展方向。 社会感情 社会感情是判断孩子或个人是否获得成长的一个明确标准。不过培养社会意识并不意味强迫个人接受千篇一律的模式。对待所有孩子不可能遵循同样的规则,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如果孩子的勇气和坚忍不经过考验和锤炼,我们就无从判断他们真正的能力。小孩一旦遇到生活问题才会曝露出他是否得到过“正确”的培养,是否具有社会感情、勇气、理解力和建立起一个有用的目标。考验人的逆境迟早总会出现,所以为此做好准备很有必要。 我们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推断出他肯定自我的程度和方向。一个人如果真的想对他人发生兴趣,想为社会和人们的共同目标工作,他必须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社会生活及适应社会生活,虽然我们为教育孩子定下规则和采用一定的方法。从社会的角度看是好的事情总会给我们好感,而对社会普遍不利或有害的行为则相反。 教育 一个孩子如果多年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那不可能指望通过一次谈话就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千万不要对那些走了弯路的孩子发出“他们以后肯定会变坏”这个判语,因为这只会把事情弄的更糟。教育儿童的一个普遍不良习惯是一刻不停地给孩子挑错和纠正。 所有的孩子(弱智儿童除外)都具备成功应付学业的能力,所以我们所需要克服的只是人为造成的障碍。孩子在学校取得的学习成绩是这个孩子心理状态的反映,学校只不过是引发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而已。获得高的智力商数并不证明着小孩就能解决他的人生问题。儿童教育的一个最大谬误就是相信能力可以遗传。不过我们要记住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是一个存心懒惰的孩子勤快起来。 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不是孩子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这个孩子对外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他和这种现实所构成的关系的理解。要知道管教孩子的人是谁,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理性许可的范围内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习,这样的话,指导孩子行为的就不是他人强迫他接受的诸多限制,而是客观事实之间的逻辑。 一个孩子要接受现实生活需要有想象力和意愿,但孩子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方式和成年人有异,他们倾向于把这个世界截然分成两个极端。孩子出差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有问题,是追求错误的目标导致错误的结果。虽然真理只有一个,但是人犯错的可能和机会却多不胜数。 父母的责任不仅在于教育孩子读书、写字和计算,还得为孩子以后的成长打下一个适宜的心理基础。父母应让孩子觉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重要的是过得有意义。除此之外,父母不应让陌生人干扰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小孩到了三岁就得安排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好让他们不惧怕生人。一个小孩的生活方式通常在四或五岁时就已经形成了。父母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外来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健康和与人相处的能力比外表美更重要。身体美有其价值,但一种价值不能够单独和其他的价值分离,并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目标。 性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想孩子解释两性关系的生理方面的事情,它涉及培养和端正孩子看待爱情和婚姻的整个态度。 作者认为神话故事不是儿童的最佳读物,尤其是那些讲述强有力的任务做出残忍行为的故事。 结语 虽说这本书是写给家长和教师,不过我觉得它的目标读者是教师。作者说一个理想的教师负有一种神圣和激动人心的责任,他铸造孩子的心灵,并掌握人类的前途。 新的思想、方法和发现在儿童教育的领域不断出现,科学淘汰了传统和陈腐的习惯。科学知识本身就是实际生活的指南,所谓知识也就是知道什么是谬误。客观和人类宇宙的制约就像一道数学题摆在我们面前,尽管我们不一定能够找到答案,但问题的答案就在问题里面。 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面。要指引心灵就要知道心灵运作的原理,而了解心灵和它运作原理的人就可以运用他的知识把心灵导向更高、更恒久的目标。成功并不总是伴随着我们的努力,有时候我们的努力没有获得卓然的成绩,但成功的例子足以补偿我们所做的一切。 作者提倡男女平等。他认为民族之间和种族之间的偏见当然是战争的基本原因。如果要挽救人类的进步和文明,这些酿成人类大祸的偏见必须摒弃。 一言蔽之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易事,不过通过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适当的引导,教导出出色的孩子并非不可能。 名句 评价 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虾皮购买本书。 点击这里购买电子书 点击这里购买纸质书 以上链接是联盟行销链接。如果你点击以上链接购买本书,我将可能会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