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舍:做减法的勇气》是贾耀平从日文原版翻译成中文的。作者想通过介绍“减法工作术”让读者勇敢地迎接未来和享受轻快朴素的人生。我只是想看看这一本新书到底说些什么。 作者 关于作者的简介,请参考这里。 内容 《舍:做减法的勇气》有一篇前言、六篇章节和一篇后记。 第一章是世上杂物冗事本繁多,由九篇分章组成。 第二章是为什么你把自己弄得越来越忙。这一章有七篇分章。 第三章是扔掉多余的杂物,提高空间认识能力。这里共有七篇分章。 第四章是抛开杂念,摆脱情感牵制,节省时间精力,共有十六篇分章。 第五章是自主把控信息的流入。这一章由十篇分章构成。 第六章是改善关系的断舍离式输出,一共有六篇分章。 读后感 断舍离是选择重要物·事·人的思维方式。它的本质意义是从具象化的实物的选择、取舍的实践,过渡升华到抽象化领域的问题解决。断舍离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断舍离逐渐清理掉人生中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学会放弃放手,逐渐吸引并收获需要的·合适的·愉快的事物,找回遗落在人生灰尘中的自己的心。我们边失败边摸索,在反反复复中培养自己对东西该不该扔掉的判断标准。 周身的物品和自己手头的事情是思维的反映。物品附着着代表物品本身属性的信息与我们在物品上附着的思想的信息。东西多,其实是思维惰于思考的反映。想不起来的东西就相当于不存在。旁人眼中的工作量或杂物量是多是少都无所谓,只有当两者的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才是真正有问题。 作者奉劝我们以自我轴生活。如果不愿意做一些事,那就勇于拒绝因为只要不是极为傲慢骄傲的人,拒绝或被拒绝都不至于关系破裂。 烦恼会出现一般是对方没回应自己的期待,或自己无法回应他人的期待。 言语能让我们明确思想,也能让我们停止思考、自欺欺人。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好摆脱人言造成的自我洗脑。在如今资讯泛滥的时代,比起掌握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 断舍离的根本目的是重拾自我肯定感,确立自我轴,创造审美意识,并且摆脱执念。扔杂物、清理废品,或是排解情绪都要考虑场合和时间,并不是不加思考,不考虑场合和时间,听由内心地“扔”。一旦破坏了这规矩,就要做好遭到批评、招致不快、被人嘲讽的后果,因为我们是活在现实社会的人。 书里的某些观点和吸引力法则不谋而合。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没有我期待的那么好,或许是因为我的期待太高了。我个人觉得《断舍离(新版)》会比这本书实用得多。不过如果你已经对断舍离有了基础认识,想要更深入了解断舍离的话,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名句 一天24小时,对谁都是公平的。而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如何利用这24小时。 我们在生活中与他人的对立和批判也许只是双方的焦点不同罢了。 一个小问题完全解决会有成就感。小成就感逐渐累积后就能做出大成果,这和工作是一个道理。 重要的不是过去和未来,而是现在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工作并不是一决胜负、你死我活,能让双方获益才是真正做好了工作。 评价 对《舍:做减法的勇气》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大众书局网店购买本书。 点击这里购买本书
介绍 《断舍离(新版)》是贾耀平从日文原版翻译成中文的。之前已经读过上一版,不过据说新版内容修订至少五十巴仙,所以我就决定读看看有什么不同。这本书所讲述的是如何生活得怡然自得。 作者 关于作者的简介,请参考这里。 内容 《断舍离(新版)》共有两章推荐序(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以及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一篇前言(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四篇章节和一篇后记。 这四篇章节分别是一)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二)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三)断舍离改变人生和四)断舍离,怡然生活。每一篇章节里又有几个分节,我就不在这一一赘述了。 书中也有十二个被称作体验谈的真实案例。 读后感 断舍离是通过立足当下,通过整理、梳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断舍离是受到瑜伽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启发而生成的思维方式。我们可理解断舍离为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断舍离讲求的是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断舍离并非只是单纯地处理废品杂物。它还能够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让人生焕然一新。 书里细述了八个技巧。这八个技巧被分为观念上的断舍离(一、认识现状;二、停止自我否定;三、描绘家的具体构想)和杂物上的断舍离(四、拿出杂物,俯瞰;五、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六、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七、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八、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作者也介绍了五个收纳指南 :三分法 (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7·5·1法、1 out 1 in法、one touch法和自立·自由·自在法。这些都可以用来整理我们的物品。 断舍离的步骤:一)认清现状,二)选择取舍,三)收纳整理。 简而言之,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必须满足“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所以我们必须锻炼“现在、这里、我”三大要素标准,培养自我轴、时间轴和“必要·合适·愉快”等新的思考方式。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以“必要·合适·愉快”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或者减少浪费,或者投资理财。 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结合体。所以我们丢掉杂物时也同时丢掉内心多余的杂念。作者提到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如果认为自己的东西已经没有价值了,不再适合自己,也不会带来好心情,我们完全可以自由地处理它,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没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别人的东西姑且不说,但自己的东西至少自己要做主。 断舍离把生命分成三块——肉体生命(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会生命(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精神生命(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断舍离通过改善生存环境,来保持三个生命的完备与健全。 断舍离的思维方式要求首先把之前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收拾”干净,整理清楚,才能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事、物。它也能培养俯瞰力,帮助处理自己与物品的关联度,创造出空间感。 成功学有三大原则: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其中的给予就相当于断舍离的舍。利用断舍离,只保留自己喜爱的物品其实就是提升花费的时间、精力的质量。断舍离并不是使用最少量的物质,而是把多余的杂物清理出空间,恢复生活的流动感。这会使生活与“间隔”“时机”无缝连接,迎来悠然自得的生活。 断舍离分为两种:清零式和保养式。一开始执行断舍离时是使用清零式,一旦实行断舍离到一定地步后就只需要保养式的清理了。 《断舍离(新版)》和旧版相比的确有很多变化,不过它依旧是一本生活美学经典著作。为何要断舍离?那是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不是未来,而是当下。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绝大部分源自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所以通过断舍离,一点点地积累经验并学会抛开期待和执念,那人际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教导读者舍弃物欲,追求更怡然自得的人生。之前读了旧版后我也尝试执行断舍离,不过读了这本新版后,我发现我对断舍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我能把断舍离贯彻地更好。 名句 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问题。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 其实人生本来不就是活一天少一天的“终活”嘛! 人总是通过失败才能有所觉醒,才能掌握要领不再重蹈覆辙。 评价 对《断舍离(新版)》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纪伊国屋书店购买本书。 点击这里购买本书 以上链接是行销联盟链接。如果你从以上链接购买本书,我可能会从中获益。如果你想支持我的话,就请点击链接购买这本书吧!
介绍 《断舍离》 是一本关于如何让生活变得简单的书籍。原著为日文,中文版由吴倩翻译。标题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个目标,只要能做到,那就能轻易感觉到幸福了。 作者 山下英子是人生整理概念“断舍离”的创始人。她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 ,进而把断舍离发扬光大。作者自二零零零年起就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日本全民断舍离的热潮。除了本书之外,作者也出版了不少关于断舍离的书籍。 内容 《断舍离》由一篇张德芬的推荐序、一篇前言、五篇章节和一篇后记构成。第一章是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一共有五个主题。第二章是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有五个要点。第三章是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由七个要点组成。第四章为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有五个主旨。前四篇章节的结尾都有一篇断舍离专栏,讲述了作者在断舍离旅程上的一些经历。第五章是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只有三个重点。 后记是本书的结尾,作者也在这里表示感恩。 读后感 断舍离是什么呢?就是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它的任务在于取回以往被浪费掉的一切,包括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断舍离的目标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简而言之,断舍离可以如此解释: 断 =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舍 =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离 =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在这个物质泛滥的时代,大家都很容易受到商家策略影响,进而大买特买。这是因为这些策略都是通过精细研究开发出来的,所以效果才会这么显著。那要怎样才能回避呢? 就以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当下”来解决。“当下” 的意思就是这个物品对现在的自己有用吗?如果对自己没用或是品质其实没达到自己的标准,那就果断拒绝。 在开始实行断舍离时可能会遇到无法作出选择的时候,尤其是在决定哪些东西应该舍弃时。这就是“回避决定原则”——由于选项太多而导致无从选择。那这时就把选择分类成三种,这样应该就能比较容易做决定了。一开始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地方(小面积)来整理, 以小胜利来鼓舞自己持续执行断舍离,循序渐进以保持动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看不见的收纳空间(衣橱之类)只能放七成满、看得见的收纳空间(碗柜、餐具架之类)的限量是五成,而装饰性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切记物品能反映出未知的自己。这个原则通过严格筛选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增加自身品位。 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风水玄学之类,所以我觉得作者可能有点迷信。 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只要让事物物尽其用,各得其所就可以了。尽量不要收藏多余的东西,并让自己用上所能得到最好的东西。这就是我所明白的断舍离了。 名句 说得再直白一点,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 说到底,物品要是不用就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除了个别极为特殊的例子之外,人际关系本来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就算是莫名其妙地渐行渐远了,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 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 不仅仅是土地,一切东西原本都只不过是物质而已,经过了一系列化学变化和人为加工,它们成为了物品,再被赋予了许多概念和附加价值之后,流通到市面上。 评价 对《断舍离》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大众书局网店购买此书。 到大众书局网店购买本书 *我所阅读的版本是旧版,已经绝版了。以上链接所售卖的是2019新版,所以内容可能会不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