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书籍封面
生活的艺术书籍封面

介绍

《生活的艺术》是作者写来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纯粹是想看看作者所谓生活的艺术到底是怎样。这本书是由越裔汉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



作者

林语堂是一名文学家及发明家。他曾到过美国和德国留学,过后在多所大学和学院任教,并在几个国际组织任职。他在一九四零年和一九五零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者在一生中留下了不少中英著作。



内容

《生活的艺术》一共有十四章和一篇自序。

章节依次为醒觉、关于人类的观念、我们的动物性遗产、论近人情、谁最会享受人生、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旅行的享受、文化的享受、与上帝的关系以及思想的艺术。

每一章里都有几篇分章。



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 表现了中国诗人和学者们经过常识和诗意情绪估定的人生观,也就是中国民族的哲学。

作者认为人类是好奇、梦想、幽默、任性的动物。人类异于其它动物的特性就是能把说话跟拳脚混合应用。作者认为人生世上,他的问题不是拿什么做目的,或怎样去实现这目的,而是怎样去应付此生,怎样消遣这五六十年天赋给他的光阴。人生其实没有什么好坏,只有“在那一季里什么东西是好”的问题。作者认为七十年已经足够获得智慧和看清人类的愚蠢。

文明与文化的最崇高最健全的理想是生活及思想的简朴性。照作者所想,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简而言之,中国的哲学是注重人生的知识而不是注重真理的知识。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与上帝的关系-。他认为宗教应该是一种灵的交流,不应含有此造对彼造有所求的交换情事。他也在书中披露了他如何从一位基督徒蜕变成一名异教徒。

追求知识应该游戏化,而不是填鸭式。寻求知识应该是自己的事,这样才能让教育成为一种快乐并趋于积极。作者并不想人类变成十全十美合理性的人。不过我认为或许当人类十全十美后会与作者所想的不一样,这只不过是因为思考维度不同造成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读了这本书后,我个人觉得作者是一个勘破红尘,相信科学,并拒绝现世的宗教与不相信宿命的人。这本书应该是作于二战前夕,而作者对时事也提供了精辟见解,甚至可说预见了英帝国的解体。一开始还以为他贬低女人,可实际上他非常赞颂女性。

虽然我很赞同作者的很多观点,尤其是经济学的观念,不过我也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就如作者对快乐的定义可能会导致很多人死亡,还有作者说吸烟无害。

书中有些内容其实有点晦涩难懂,再加上书里也引用文言文 ,更是加大了阅读的难度。我并没给这本书很高的评价,或许是因为我的修养还没达到作者的境界。不过我相信作者必不会对此在意,因为他提倡阅读就是应该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来阅读才有乐趣。



名句

  1. 人类似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理想主义者,另一种是现实主义者,是造成人类进步的两种动力。
  2. 天使绝对相信公理;禽兽绝对相信强权;只有人类以为强权就是公理。
  3. 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
  4. 理想仅是一种信仰另一世态的心境,不管它是一种什么世态,总之只要和现代人类的世态不同就是了。
  5. 人类的聪明虽足以发明无线电,但不足以制止战争,将来也是如此。


评价

[usr 1]





对《生活的艺术》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大众书局网页购买此书。

点击这里购买本书

Related Posts

超人诞生:人类增强的新技术 – 稻见昌彦

超人诞生:人类增强的新技术 – 稻见昌彦

Leckas
介绍 《超人诞生》是一本日文书,由谢严莉翻译成中文。这本书探讨的主题是人类增强工程(augmented human)。作者的目的是引导读者思考自我与肢体的未来。我就想看作者会介绍什么强化人类的方法。 作者 稻见昌彦是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部任系统信息学专业教授,超人体育协会联合代表。他曾任东京大学助教、电气通信大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客座专家、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媒体设计研究部教授。 内容 《超人诞生》有一篇序章(透过科幻作品,思考人类增强工程)、三篇章节和一篇后记。这些章节是: 1. 人体的概念在不断拓展 2. 作为交互界面的肢体 3. 对后肢体社会的思考 读后感 《超人诞生》中引用了大量漫画和科幻作品来解释“超级人类”这个主题。作者认为科幻作品把未来的技术愿景转化成眼见为实的形态,将“what”以通俗易懂的娱乐方式呈现给社会大众。研究者则负责研究“how”,想方设法实现这些技术。 作者所研究的人类增强工程是利用科技来增强人类与生俱来的运动、感知与信息处理等功能,简而言之就是借助科技增强人体的功能。我们的肢体就像一台能把大脑发出的微弱信号进行增强的高性能机器。我们的思考速度会受到肢体方面的制约。 现实感不等于现实世界,客观物理世界和我们主观感受到的世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一旦将双眼看到的景象与指尖接触到的感觉相结合,效果将会变得真实,就算实质上并没碰触到所看到的东西。书中提到人类的记忆可以凭借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来改写。只要在某人的智能手机中混入一张被处理得惟妙惟肖的虚假照片,大多人都无法认出。这事光想想就很可怕。在科技不断进步的现代,人们丢失智能手机的痛楚,简直能和记忆被消除相提并论,所以在手机中混入一张照片来改写记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书中提到三种虚拟现实:人造现实(artificial reality)、替代现实(substitutional reality)、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d More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 松浦弥太郎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 松浦弥太郎

Leckas
介绍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一本由日文翻译成中文的励志书籍。本书的译者是张富玲。我是抱着想看看作者说的两件事到底是什么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 作者 松浦弥太郎是日本书店“Cow Books”的创始人、生活杂志 《生活手帖》总编辑以及作者。他被称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他在十八岁时到过美国流浪,而那一段经历开启了他独特的生活观。他在四十一岁时才真正开始就业,工作就是成为《生活手帖》总编辑。 内容 这本书只有四篇章节,外加一篇作者致中国读者的信以及一章代序。 第一章是去凝视那“两件事”。这一章讨论五个主题。 第二章是去接受那“两件事”,含有五个分章。 第三章是去原谅“两件事”。这里有四个论点。 第四章是去爱那“两件事”,一共有五个重点。 每篇文章的最后都有传达章节重点的插画,而在每一章的最后,作者也提供了可供实践的课题作为总结。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竟然专门有一章本书的使用方法,教导读者如何使用此书。 读后感 这本书其实重点讨论了恐惧(不安)以及寂寞。作者认为这两种感受或许就是所有行动和思想背后的动机。作者认为失败和失误的分别在于失败是中立而且无法避免的产物而失误则是有意识也是可以预防的。 读完了这本书后,以下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论点。作者倡导活在当下,把注意力放在现在,不逃避和过于在意未来。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就能够摆脱对失败的不安和寂寞行动起来。 所有人一旦长大成人,到死都会是一个人,都得背负孤独活着。所以不要太过害怕孤独,照顾自己的身体,接受自己(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好好爱自己。不过坏的一面如果力所能及的话就努力改变吧。 作者在书中提及了各式各样的恐惧与寂寞并为读者提供了与它们和平共处的方法。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对应一种不安,不过有些内容我本身觉得是重复的,可能作者认为这样能更好的解释他的观点。我认为这本书对人生感到彷徨的人们很有帮助。 名句...
Read More
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 – 青泽

十年一梦:一个操盘手的自白 – 青泽

Leckas
介绍 《十年一梦》是一本关于期货投机的书籍。作者讲述了他在中国期货市场交易的经历。选择阅读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作者的投机方式以及成果,看看有没有技巧能够借鉴。另外就是想知道这本书与里费默的《股票作手回忆录》有何不同。这是修订版,它的第一版是《独自徘徊在天堂和地狱之间——一个操盘手的自白》。 作者 青泽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实战期货班》的高级讲师。他是一名哲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他在一九九三年涉足股票市场,一九九四年进入中国期货市场,曾经创造出一夜狂赚690万元的神话,也多次体验过期货交易暴仓的惨痛。 内容 《十年一梦》一共有两篇前言、十九篇章节和一章结束语。结束语后还有两篇附录。每一篇章节的标题都明确道出它的内容。 第一章是命运之门。 第二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赌徒”。 第三章是误入“期”途。 第四章是绝处逢生——国债期货327之战。 第五章是苦闷的求索。 第六章是纸上富贵一场梦。 第七章是单纯与复杂——交易有那么难吗? 第八章是兵败苏州红小豆。 第九章是与天为敌——重仓交易的危害。 第十章是激战海南咖啡。 第十一章是逆势操作的反思。 第十二章是冥河的摆渡者。 第十三章是与魔鬼进餐——智斗天津红小豆。 第十四章是杰西.里费默(Jess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