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新版)书籍封面
断舍离(新版)书籍封面

介绍

《断舍离(新版)》是贾耀平从日文原版翻译成中文的。之前已经读过上一版,不过据说新版内容修订至少五十巴仙,所以我就决定读看看有什么不同。这本书所讲述的是如何生活得怡然自得。



作者

关于作者的简介,请参考这里



内容

《断舍离(新版)》共有两章推荐序(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以及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一篇前言(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四篇章节和一篇后记。

这四篇章节分别是一)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二)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三)断舍离改变人生和四)断舍离,怡然生活。每一篇章节里又有几个分节,我就不在这一一赘述了。

书中也有十二个被称作体验谈的真实案例。



读后感

断舍离是通过立足当下,通过整理、梳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断舍离是受到瑜伽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启发而生成的思维方式。我们可理解断舍离为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断舍离讲求的是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断舍离并非只是单纯地处理废品杂物。它还能够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让人生焕然一新。

书里细述了八个技巧。这八个技巧被分为观念上的断舍离(一、认识现状;二、停止自我否定;三、描绘家的具体构想)和杂物上的断舍离(四、拿出杂物,俯瞰;五、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六、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七、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八、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作者也介绍了五个收纳指南 :三分法 (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7·5·1法、1 out 1 in法、one touch法和自立·自由·自在法。这些都可以用来整理我们的物品。

断舍离的步骤:一)认清现状,二)选择取舍,三)收纳整理。

简而言之,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必须满足“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所以我们必须锻炼“现在、这里、我”三大要素标准,培养自我轴、时间轴和“必要·合适·愉快”等新的思考方式。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以“必要·合适·愉快”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或者减少浪费,或者投资理财。

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结合体。所以我们丢掉杂物时也同时丢掉内心多余的杂念。作者提到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如果认为自己的东西已经没有价值了,不再适合自己,也不会带来好心情,我们完全可以自由地处理它,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没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别人的东西姑且不说,但自己的东西至少自己要做主。

断舍离把生命分成三块——肉体生命(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会生命(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精神生命(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断舍离通过改善生存环境,来保持三个生命的完备与健全。

断舍离的思维方式要求首先把之前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收拾”干净,整理清楚,才能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事、物。它也能培养俯瞰力,帮助处理自己与物品的关联度,创造出空间感。

成功学有三大原则: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其中的给予就相当于断舍离的舍。利用断舍离,只保留自己喜爱的物品其实就是提升花费的时间、精力的质量。断舍离并不是使用最少量的物质,而是把多余的杂物清理出空间,恢复生活的流动感。这会使生活与“间隔”“时机”无缝连接,迎来悠然自得的生活。

断舍离分为两种:清零式和保养式。一开始执行断舍离时是使用清零式,一旦实行断舍离到一定地步后就只需要保养式的清理了。

《断舍离(新版)》和旧版相比的确有很多变化,不过它依旧是一本生活美学经典著作。为何要断舍离?那是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不是未来,而是当下。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绝大部分源自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所以通过断舍离,一点点地积累经验并学会抛开期待和执念,那人际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教导读者舍弃物欲,追求更怡然自得的人生。之前读了旧版后我也尝试执行断舍离,不过读了这本新版后,我发现我对断舍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我能把断舍离贯彻地更好。



名句

  1. 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2. 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问题。
  3.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
  4. 其实人生本来不就是活一天少一天的“终活”嘛!
  5. 人总是通过失败才能有所觉醒,才能掌握要领不再重蹈覆辙。


评价

[usr 3]





对《断舍离(新版)》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纪伊国屋书店购买本书。

点击这里购买本书

以上链接是行销联盟链接。如果你从以上链接购买本书,我可能会从中获益。如果你想支持我的话,就请点击链接购买这本书吧!

Related Posts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20个哲学家21段赛程中探讨的50个热题 – 纪尧姆·马丁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20个哲学家21段赛程中探讨的50个热题 – 纪尧姆·马丁

Leckas
介绍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是作者为了探讨大众看待运动员的方式而写的。这本书是由王晓园从法文翻译成中文的。我是因为突然想了解哲学而读这本书的。 作者 纪尧姆·马丁是一名法国职业自行车手。他也是一名哲学硕士。 内容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一共有两章。 第一章是向着环法自行车赛,前进吧! 第二章是开启比赛征程! 虽然只有两章,但是每一章里都有不少分章。 读后感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以一场环法自行车赛来探讨哲学。书中的故事都是虚构的 —— 车手大多是哲学家,连爱因斯坦也出现在故事里。 那什么是哲学呢? 哲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思维的方式,与之相比,思考的内容不那么重要。思考不是故意为之,哲学是应运而生的,不是需要抽出时间来进行的活动。哲学是理解和阐释,并非理解这个世界或是改变它,而是将自我投入到一个问题中,并对这个问题提出观点。哲学是批判精神、存在问题、无法理解的论调。 作者认为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揭开那些保护我们免受虚无主义影响的幕布,而是拥抱这种虚无,选择用一种东西将其掩盖起来。按照社会习惯、风俗和主流价值观继续生活,但要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它们的合理性。 作者把这本书和哲学定义为一个游戏方式。他用体育带出哲学 —— 他把体育看作一种哲学客体,进行发掘和研究,搭建两者的沟通桥梁,而不是在它们之间建起一堵墙。这就是为什么他会以环法自行车赛为主题(其实他本人也是一名职业自行车手)。书中包含了一些有趣的插图,增加了这本书的幽默感。 我觉得作者在书中对体育竞赛的评论非常中肯。他说在体育竞赛中,对职业运动员来说,重要的不是“参与”,而是胜利。竞争的本质不是团结,而是对抗。虽然大家都说参与盛事最重要,可是胜利才是最终目的。...
Read More
33张图秒懂OKR:Google人才培训主管用图解掌握执行OKR最常见的七大关键,高效改革体质、精准达标 – 彼优特·菲利克斯·吉瓦奇

33张图秒懂OKR:Google人才培训主管用图解掌握执行OKR最常见的七大关键,高效改革体质、精准达标 – 彼优特·菲利克斯·吉瓦奇

Leckas
介绍 《33张图秒懂OKR》原版是日文,由张嘉芬翻译成中文。这本书以图解方式介绍OKR的各种施行原则和背后的精神。作者希望通过此书为企业在导入、运用OKR概念转型成更具创新体制的企业之际提供指引。我对OKR有些许认知,想透过这本书更深入了解OKR。 作者 彼优特·菲利克斯·吉瓦奇出生于波兰,曾在贝利兹公司、摩根士丹利公司、谷歌等公司工作过。他目前是Pronoia和Motify两家公司负责人。Pronoia是经营顾问公司,而Motify则是全球性的人事管理系统公司。作者在二零零零年移居日本。 内容 《33张图秒懂OKR》有一篇前言(为什么现在OKR备受瞩目?)、七篇章节和一篇结语(OKR,是改革、猎才、沟通、创新的达标工具)。 章节依次为:一)为什么要导入OKR?、二)如何成功导入OKR?、三)如何无碍运用OKR?、四)如何高效「一对一面谈」?、五)OKR如何改变企业?、六)如何进阶活用OKR?、七)为什么现在企业需要OKR?。 读后感 OKR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缩写,意为目标与关键成果,由美国科技公司Intel一手打造。导入OKR是为了标举出明确的目标,凝聚员工的目光焦点,同时提高达成动机。它也能搜集基层的想法和观念,并协助落实。 工作应该依绩效好坏给予适当的评价,也就是在评估雇员的工作内容后,设定目标,并就工作绩效进行量化的考核。作者认为OKR能够做到这一点。 O不一定能量化(以数值呈现);反而绝大部分都无法量化,而以质化(特性、方向)呈现。目标(O)必须是具体的、可量测、可达成、有期限。O是用来订定前进的方向,而KR则要量化,是将O达成的状态华为数值来呈现的里程碑。一个O通常设置两到三个KR。使用OKR时可以订定射月型目标,不过只要达到七十巴仙就算达标了。 KPI和OKR的不同之处在于KPI的主要目的是透过衡量、掌握目标的达成状况来管理人员;OKR的目的则是让每位员工主动设定目标,采取具体行动协助组织或团队达成目标。 运用OKR时的常用工具是一对一面谈。这个面谈是员工主动找主管商量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主管找员工来训话,重点是让部下自己去思考。 作者对「底线」(bottom line)的定义与我的认知不同。他认为底线是企业组织里的员工对于经营方针、人事考核、工作与生活平衡、薪资、福利等项目都满意的状态,就是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我对bottom line的理解则是公司的盈余。 读了《33张图秒懂OKR》后,我对OKR以及它的运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OKR是一套让员工思考自己的成长与贡献的机制。不是每一个组织都适合使用OKR,就像是讲求效率和生产力、由上而下式的管理类型。我觉得不仅是工作,把OKR在个人生活上实行也应该能够鞭策自己变得更好。...
Read More
一人公司的致富思维:从零到百万订阅,靠知识变现的成功法则 – 好叶

一人公司的致富思维:从零到百万订阅,靠知识变现的成功法则 – 好叶

Leckas
介绍 《一人公司的致富思维》的宗旨是为读者提供方法来制作高价值的内容。我因为无意间接触到好叶的YouTube频道并对他的成功非常敬佩,所以就想看看他是怎么成功的。 作者 好叶是一名YouTuber,所经营的频道<Better Leaf好叶>拥有超过百万订阅者。 内容 《一人公司的致富思维》由一篇前言(不幸就是最大的幸运)、七篇章节和一篇后记(好叶,陪你一起学习学校没教的知识!)组成。 这些章节是一)如何达到所谓的「成功」?、二)网络创业,人人有机会、三)YouTube新手上路指南、四)YouTube频道加速成长攻略、五)如何扩大品牌影响力?、六)如何不轻易放弃创业?、七)从零迈向财富自主的关键。 每一章都有重点回顾,列下了章节的要点。 读后感 《一人公司的致富思维》所讨论的虽然是如何经营YouTube,但它其实可以算是一本成功学书籍。作者在书中分享他的人生经历,并写下了可以让读者实行的步骤来获取成果。 其实作者的早期生活可以算得上是不幸,他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不过他后来发现所谓不幸的事情其实都是自己为它贴上的标签。其实事情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他过后习得与其抱怨,不如感谢这个道理,并摆脱了受害者心态。 两个令他获益匪浅的心理工具是视觉化和自我肯定。视觉化要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否则就无效了。自我肯定则是练习用言语的力量把自己塑造成想要成为的人。 成功由自己定义,不需和别人比较,也不需太过在意别人的意见。总是迎合别人的意思是成就不了大事的。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实现怎么样的人生。 在商业世界里,文凭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事你的能力能不能给公司带来收益。这个时代并不缺少资源,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去找,愿不愿意去尝试,找到后去善用它来帮助实现自己要做的事。 人类的两大驱动价值就是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抓住这两个驱动价值,使用理据、方法、经验来提供具有价值和说服力的产品。人类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而你的经验就是一种故事,就像作者在书中写出了他的经历一样。 作者建议大家应该终身学习。多阅读、多学习,脑中的知识可以被连接、结合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和《读懂一本书》的道理如出一辙。书中提到的好几本书我都已经读过,这些书有卡内基《人性的弱点》、史蒂芬·柯维《与成功有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及罗伯特·清崎《穷爸爸,富爸爸》。 好叶认为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个迷宫。如果遇到了一个死胡同,要学会倒退。选择需要勇气,放弃也一样。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读了这本书,我发现他的成功不是单靠运气而已,而是在付出了很多努力后获得幸运女神的眷顾而有这个成就的。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连成功的条件都没有,而努力的定义就在于你有没有付出非凡人会付出的行动。 名句 评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