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管理实用必备全书书籍封面
餐饮管理实用必备全书书籍封面

介绍

《餐饮管理实用必备全书》如书名所言是一本关于管理餐饮生意的书。我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餐饮业是如何运作的。



作者

徐宝良是一名百度网知道烹饪美食知识专家,教育部首批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师,西班牙GV21鉴酒师,营养师。他曾在多家机构与企业就职,是一位业内颇有影响的著名酒店管理讲师,曾荣获中国年度竞争力十大餐饮管理专家。作者出版了不少关于餐饮业管理的书籍,而本书应该就是他的最新著作。



内容

《餐饮管理实用必备全书》共有九章、一篇序章以及一章前言。

第一章是餐饮企业的定位与选址。这一章共有三节。

第二章是筹备开业,分为四节。

第三章是人力资源。这章由三节组成。

第四章是培训管理,一共有三节。

第五章是开业运营。这一章只有两节。

第六章是厨房管理,由四节构成。

第七章是前厅管理。这一章有三节。

第八章是成本管理,由三节组成。

第九章是财务管理,也有三节。



读后感

《餐饮管理实用必备全书》是作者的经验之谈。此书旨在培养餐饮经营者如何让自己正确地勤以及如何判断下属勤得正确的能力。餐饮经营的成败取决于对目标市场地研究与分析,关键在于准确与可行的市场定位。那应该如何定位呢?作者说定位的目的是在顾客心目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并不必特意去创造新奇或与众不同的东西。

其实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依次为:卫生、食品营养均衡、食品的“色、香、味”。所以餐饮经营者必需依照这个要求努力做到最好。作者巨细靡遗地细述了餐饮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例子详细解释了所表达的观点,并附上表格让读者参考。作者详细表明了经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经营餐饮企业的点点滴滴。要经营好一间餐厅或酒店其实并不容易。我觉得其它行业也可以借鉴这本书的知识,把能够应用的环节套用在自身的企业,尤其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无论什么行业,人才都是企业的根本。如果能够好好地激励和有的放矢地培训员工,那企业应该就能够茁壮成长了。



名句

  1. 放眼现在的社会,无论你是谁、掌握了什么资源、积累了多少家业,都应该充满危机感。
  2. 没有一种模式是长存的;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我们所有的经验和积累,都随时可能被颠覆、被清零。
  3. 只有一点一滴地做好“人”的积累,“人”才会真正成为餐厅永不枯竭的财富。
  4. 酒店产品有两大特征,一是由满足顾客物质享受的各类设施、物品等有形产品所组成;二是由满足顾客精神享受的服务所组成。
  5. 一道好的菜品如同一本精彩的小说,能让人产生浓烈的阅读兴趣。


评价

[usr 2]





对《餐饮管理实用必备全书》有兴趣?

这本书是我从中国亚马逊Kindle商店购买的电子书。我尝试在网上搜索马来西亚何处有贩卖这本书籍,可惜无功而返。如果你知道哪里有出售这本书籍的话,请在这里告诉我。

Related Posts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 松浦弥太郎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 松浦弥太郎

Leckas
介绍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一本由日文翻译成中文的励志书籍。本书的译者是张富玲。我是抱着想看看作者说的两件事到底是什么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 作者 松浦弥太郎是日本书店“Cow Books”的创始人、生活杂志 《生活手帖》总编辑以及作者。他被称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他在十八岁时到过美国流浪,而那一段经历开启了他独特的生活观。他在四十一岁时才真正开始就业,工作就是成为《生活手帖》总编辑。 内容 这本书只有四篇章节,外加一篇作者致中国读者的信以及一章代序。 第一章是去凝视那“两件事”。这一章讨论五个主题。 第二章是去接受那“两件事”,含有五个分章。 第三章是去原谅“两件事”。这里有四个论点。 第四章是去爱那“两件事”,一共有五个重点。 每篇文章的最后都有传达章节重点的插画,而在每一章的最后,作者也提供了可供实践的课题作为总结。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竟然专门有一章本书的使用方法,教导读者如何使用此书。 读后感 这本书其实重点讨论了恐惧(不安)以及寂寞。作者认为这两种感受或许就是所有行动和思想背后的动机。作者认为失败和失误的分别在于失败是中立而且无法避免的产物而失误则是有意识也是可以预防的。 读完了这本书后,以下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论点。作者倡导活在当下,把注意力放在现在,不逃避和过于在意未来。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就能够摆脱对失败的不安和寂寞行动起来。 所有人一旦长大成人,到死都会是一个人,都得背负孤独活着。所以不要太过害怕孤独,照顾自己的身体,接受自己(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好好爱自己。不过坏的一面如果力所能及的话就努力改变吧。 作者在书中提及了各式各样的恐惧与寂寞并为读者提供了与它们和平共处的方法。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对应一种不安,不过有些内容我本身觉得是重复的,可能作者认为这样能更好的解释他的观点。我认为这本书对人生感到彷徨的人们很有帮助。 名句...
Read More
茑屋经营哲学: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和工作心法 – 增田宗昭

茑屋经营哲学: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和工作心法 – 增田宗昭

Leckas
介绍 《茑屋经营哲学》收录了作者为员工所写的博客。这本书由袁小雅从日文翻译成中文。我原本是不认识茑屋书店的,直到遇上这本书。既然能够出书,我就看看书里的内容是什么了。 作者 增田宗昭是CCC集团(Culture Convenience Club)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日本拥有超过一千四百家分店的茑屋书店(TSUTAYA)。他于同志社大学毕业后任职于铃屋,曾担任轻井泽Bell Commons开发计划负责人。 内容 《茑屋经营哲学》有一篇前言和五篇章节。这些章节是 一)经营哲学 二)组织论 三)企划 四)价值观 五)心象风光 读后感 《茑屋经营哲学》收录了作者遴选出来的博客文章。这些文章原本是写给他的员工的,记录了他在当时的所思所想。 成长的本质不仅是拥有多少,所处的环境、当事人的想法和决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应该交给想做的人,而不是能做的人因为会不会不重要,重要的是具备使项目成功的必备要素——决心。店铺的营业额是可以通过努力创造出来的,单凭才能是做不到的。赚钱是不断努力的结果,并不是原因。 失败的店铺大多是因为没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或是不考虑员工对工作的期待感。第二家店容易失败因为成功的体验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忽视最基本的问题。成功会使人愈发自信,愈发听不进去他人的建议,导致没有进步。失败会造成钱财的损失,但也会带来经验和人脉。谁都会失败,因为做的是自己不会的事情。若不做自己不会的事情,人是无法进步的。 企业者应该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寻求真相是学者该做的事情。创造价值的是读取数据的感知力、经验,而作者更为重视的是人拥有的直觉。数据并非用来企划的工具,而是用来验证和说服他人。商品没有绝对的价值,而是因人而异。当没人愿意和你做一样的事情,你才有机会成为第一。被变化牵着走,公司将很容易倒闭。无法创造变化,公司将止步不前。我们必须明白重复做同样的事情是无法进步的。 革新就是与固有观念开战,创造出新常识的过程。标准值其实只是符合某一个时代的数值,并非永远不变。若不能遇见未知,个人不会进步,公司也不会发展。竞争对手无论何时都避免不了,只会因为工作的内容、范围大小不同而随之改变。战术是无法扭转战略上的失误。...
Read More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 邱国鹭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 邱国鹭

Leckas
介绍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的作者把这本书定位为入门级投资读物。他希望能够用最简单的文字讲述有关投资的一些本质思考。我想知道作者笔下最简单的事,看看能不能获得启发帮助我在投资中取得更好的收益。我所读的这本书是第二版。 作者 邱国鹭是高毅资产董事长兼执行长。他曾任南方基金投资总监和投委会主席,二十一年从业经历中包含了六十亿美元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跨国对冲基金创始人、二千八百亿公募基金公司投研负责人等经验。他曾获评中国基金报“英华奖”中国基金业二十年最佳基金经理等多个奖项。 内容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外加推荐序、再版序和初版序各一篇。除此之外,本书也有一章附录与一篇后记。 第一部分是投资理念,共有三章。这三章是一)以实业的眼光做投资、二)人弃我取,逆向投资的关键、三)便宜是硬道理。 第二部分是投资方法,由这三章组成:四)投资的三个基本问题、五)宁数月亮,不数星星、六)经验就像旧衣服。 第三部分是投资风险。这部分的章节包括七)价值陷阱与成长陷阱、八)真假风险与安全边际、九)价值投资的局限性、十)四种周期、三种杠杆,行业轮动时机的把握。 第四部分是投资心理学,一共有六章。这些章节是十一)人性的弱点:投资者常见的心理误区、十二)后视镜、十三)傻瓜定价说、十四)这次不同了、十五)树动风动心动、十六)知易行难。 第一至第三部分的末尾都收录了作者的投资随想录。 读后感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所探讨的是价值投资法。作者是一名忠实的价值投资者,所以书中的观点大多都只适用于价值投资者。 作者信奉的四个投资原则是: 一)便宜是硬道理; 二)定价权是核心竞争力; 三)胜而后求战,不要战而后求胜; 四)人弃我取,逆向投资。 作者说选股票要先选行业。投资股票的三个要素是估值、品质和时机。估值就是股价便不便宜;品质就是公司有没有门槛或优势;时机是最难掌握的,所以并不是特别重要。作者认为门槛是现有的,好把握;成长是将来的,难预测,所以他选择使用价值投资。 股票的回报取决于它未来增长比当前股价反映的增长预期更快还是更慢,而非单纯的未来增长是快还是慢。作者建议投资应用买企业的心态,不因急涨而忘形,也不因急跌而失措。过高的估值通常透支了新技术可能产生的收益,所以过高的期望总是以过多的失望告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