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书籍封面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书籍封面

介绍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一本由日文翻译成中文的励志书籍。本书的译者是张富玲。我是抱着想看看作者说的两件事到底是什么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



作者

松浦弥太郎是日本书店“Cow Books”的创始人、生活杂志 《生活手帖》总编辑以及作者。他被称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他在十八岁时到过美国流浪,而那一段经历开启了他独特的生活观。他在四十一岁时才真正开始就业,工作就是成为《生活手帖》总编辑。



内容

这本书只有四篇章节,外加一篇作者致中国读者的信以及一章代序。

第一章是去凝视那“两件事”。这一章讨论五个主题。

第二章是去接受那“两件事”,含有五个分章。

第三章是去原谅“两件事”。这里有四个论点。

第四章是去爱那“两件事”,一共有五个重点。

每篇文章的最后都有传达章节重点的插画,而在每一章的最后,作者也提供了可供实践的课题作为总结。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竟然专门有一章本书的使用方法,教导读者如何使用此书。



读后感

这本书其实重点讨论了恐惧(不安)以及寂寞。作者认为这两种感受或许就是所有行动和思想背后的动机。作者认为失败和失误的分别在于失败是中立而且无法避免的产物而失误则是有意识也是可以预防的。

读完了这本书后,以下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论点。作者倡导活在当下,把注意力放在现在,不逃避和过于在意未来。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就能够摆脱对失败的不安和寂寞行动起来。

所有人一旦长大成人,到死都会是一个人,都得背负孤独活着。所以不要太过害怕孤独,照顾自己的身体,接受自己(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好好爱自己。不过坏的一面如果力所能及的话就努力改变吧。

作者在书中提及了各式各样的恐惧与寂寞并为读者提供了与它们和平共处的方法。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对应一种不安,不过有些内容我本身觉得是重复的,可能作者认为这样能更好的解释他的观点。我认为这本书对人生感到彷徨的人们很有帮助。



名句

  1. 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
  2. 作为人类,我们既会失败又容易犯错。看透这一点,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考虑什么、改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 别人有的东西,你或许没有,但你拥有的东西,别人也未必有。
  4. 无论你有多聪明,终究会有你不懂的事。
  5. 别人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在意你,这是真的。


评价

[usr 2]





对《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到大众书局网店购买本书。

点击这里到大众书局购买本书

Related Posts

生活需要界限感 – 景天

生活需要界限感 – 景天

Leckas
介绍 《生活需要界限感》是一本修身养性的鸡汤。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掌握好生活中的分寸与界限。我想看看作者如何守好界限。 作者 景天是一位出版人,百万册销量畅销书作家。他是人民网、人民日报、新华网常驻作家。 内容 《生活需要界限感》有序言和五篇章节。章节为: 1. 适可而止,优雅克制 2.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3. 知进退,有为有不为 4. 懂分寸,距离产生美 5. 不逾矩,美好的事物都有限 读后感 《生活需要界限感》的要点是人与人交往,无论多亲密,都会有界限。打交道,最忌交浅言深。不要把所有热情在初相逢时便已用尽,然后冷冷清清草率收场。远则生怨,近则互伤,不远不近恰如人意。 情绪是智慧不够的产物。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的人,就算获得全世界,最后也会亲手毁掉它。不要因为小事暴怒,让小事毁了自身的修养,毕竟歇斯底里征服不了人,只会让人失去理智。千万不要让伤人的话伤到我们身边的亲人。成为心态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懂得控制情绪的人,才能处理好问题不断的人生。 生活已经不易,不要让自己的努力变成别人评价的商品,别人的话语无法决定我们的人生。努力不是为了感动谁或让人羡慕,而是当我们拥有更多能力和价值的时候可以随时跳出那些令自己厌恶的圈子。人与人本质上差的只是努力而已。努力不仅是为了三餐温饱,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在往后的日子里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为理想付出努力的人。...
Read More
零售心理战: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自述 – 铃木敏文

零售心理战: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自述 – 铃木敏文

Leckas
读后感 《零售心理战》是作者成功经营7-Eleven的经验之谈。作者希望读者读完后会感到选对和买对了这本书。 大众心理 谈到经营生意,那就需要摸清人性才有机会成功。作者在书中提到人们既有从众心理,也有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的自我意识。我深有同感,毕竟我自己也是如此,只要是人,应该都会有相同的心理。 除此之外,消费者经常会做出违背经济合理性的行为。人类始终不是机器,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顾客购买的是产品的价值,虽然低廉的价格也是一种价值,但顾客并不只关注低价,他们迫切想知道这一产品是否有购买价值等令人信服的理由,其最终目的在于合理化自身的消费行为。 经营本质 经营在紧跟潮流的同时也是在销售必定让消费者生腻的产品,或说是在制造一种让消费者对产品生腻的状况。商家和顾客如今的关系不再是单方面的,现代消费者需要确认双方是否能共享产品信息与价值观。 经营的关键是如何平衡保持坚定立场和加入新元素,亦即如何以长久的经营理念为基础,配合具有速效作用的元素,创造出畅销产品。经营时以高品质为纵轴,以便利性为横轴,挖掘出竞争对手未曾涉足的空白地带,实现企业的自我差异化。如果企业成长遇到瓶颈,作者建议试着确认问题是否来源于高品质和便利性的权衡战略。 就算自诩胜过同行,但如果得不到顾客的肯定,只能称为自我满足。当认定自己逊色于同行,紧随其他公司的步伐则容易陷入模仿的误区。这些都会疏远顾客。战略是寻求有盈利可能的差异化经营方式。第一眼就可发现有利可图的项目,任谁都会看穿,所以没必要参与其中。反之,多数人认为这肯定赚不到钱的项目则象征绝佳机会。 前定和谐 前定和谐是任何人都按照预定的过程前进发展,所有行动的结果也与预期无异。一旦陷入了固定模式的前定和谐,就无法满足顾客不断上升的要求。 所谓“为顾客着想”的论点不乏基于历史经验的思维定势与教条主义,而“站在顾客立场”考虑时,则常常必须舍弃身为卖枋的立场与过去的成功经验。“为顾客着想”的思维模式,最大的问题点在于偏离了顾客的真正需求。 虽然知道未来有机会获得高额的长期利益,但如果必须经过漫长的等待才有真实感,那么人们的心理则倾向于低估长期利益,选择眼前的短期利益。为了避免思维停留在历史经验的延长线上徘徊不前导致卖方陷入市场的不毛之地,商家必须时刻保持战略性思维,对产品的特点做出权衡取舍。 畅销产品 要让顾客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就需要开发一款会让顾客在店铺购物时,内心会突然萌发出“我一直在寻找它”的潜在需求并因而产生购买意愿的产品。商家必需了解消费者心中通常都不会有明确需要的产品,所以就需要商家自己挖掘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刺激购买欲。 创造新事物、挑战新项目的时候,如果找不到现成的方法,就需要自己研究和开拓新道路;如果无法达成所有的必备条件,就去改变条件本身。 7-Eleven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产品备货齐全 二、鲜度管理 三、舒适整洁...
Read More
舍:做减法的勇气 – 山下英子

舍:做减法的勇气 – 山下英子

Leckas
介绍 《舍:做减法的勇气》是贾耀平从日文原版翻译成中文的。作者想通过介绍“减法工作术”让读者勇敢地迎接未来和享受轻快朴素的人生。我只是想看看这一本新书到底说些什么。 作者 关于作者的简介,请参考这里。 内容 《舍:做减法的勇气》有一篇前言、六篇章节和一篇后记。 第一章是世上杂物冗事本繁多,由九篇分章组成。 第二章是为什么你把自己弄得越来越忙。这一章有七篇分章。 第三章是扔掉多余的杂物,提高空间认识能力。这里共有七篇分章。 第四章是抛开杂念,摆脱情感牵制,节省时间精力,共有十六篇分章。 第五章是自主把控信息的流入。这一章由十篇分章构成。 第六章是改善关系的断舍离式输出,一共有六篇分章。 读后感 断舍离是选择重要物·事·人的思维方式。它的本质意义是从具象化的实物的选择、取舍的实践,过渡升华到抽象化领域的问题解决。断舍离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断舍离逐渐清理掉人生中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学会放弃放手,逐渐吸引并收获需要的·合适的·愉快的事物,找回遗落在人生灰尘中的自己的心。我们边失败边摸索,在反反复复中培养自己对东西该不该扔掉的判断标准。 周身的物品和自己手头的事情是思维的反映。物品附着着代表物品本身属性的信息与我们在物品上附着的思想的信息。东西多,其实是思维惰于思考的反映。想不起来的东西就相当于不存在。旁人眼中的工作量或杂物量是多是少都无所谓,只有当两者的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才是真正有问题。 作者奉劝我们以自我轴生活。如果不愿意做一些事,那就勇于拒绝因为只要不是极为傲慢骄傲的人,拒绝或被拒绝都不至于关系破裂。 烦恼会出现一般是对方没回应自己的期待,或自己无法回应他人的期待。 言语能让我们明确思想,也能让我们停止思考、自欺欺人。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好摆脱人言造成的自我洗脑。在如今资讯泛滥的时代,比起掌握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 断舍离的根本目的是重拾自我肯定感,确立自我轴,创造审美意识,并且摆脱执念。扔杂物、清理废品,或是排解情绪都要考虑场合和时间,并不是不加思考,不考虑场合和时间,听由内心地“扔”。一旦破坏了这规矩,就要做好遭到批评、招致不快、被人嘲讽的后果,因为我们是活在现实社会的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