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梦书籍封面
十年一梦书籍封面

介绍

《十年一梦》是一本关于期货投机的书籍。作者讲述了他在中国期货市场交易的经历。选择阅读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作者的投机方式以及成果,看看有没有技巧能够借鉴。另外就是想知道这本书与里费默的《股票作手回忆录》有何不同。这是修订版,它的第一版是《独自徘徊在天堂和地狱之间——一个操盘手的自白》。



作者

青泽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实战期货班》的高级讲师。他是一名哲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他在一九九三年涉足股票市场,一九九四年进入中国期货市场,曾经创造出一夜狂赚690万元的神话,也多次体验过期货交易暴仓的惨痛。



内容

《十年一梦》一共有两篇前言、十九篇章节和一章结束语。结束语后还有两篇附录。每一篇章节的标题都明确道出它的内容。

第一章是命运之门。

第二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赌徒”。

第三章是误入“期”途。

第四章是绝处逢生——国债期货327之战。

第五章是苦闷的求索。

第六章是纸上富贵一场梦。

第七章是单纯与复杂——交易有那么难吗?

第八章是兵败苏州红小豆。

第九章是与天为敌——重仓交易的危害。

第十章是激战海南咖啡。

第十一章是逆势操作的反思。

第十二章是冥河的摆渡者。

第十三章是与魔鬼进餐——智斗天津红小豆。

第十四章是杰西.里费默(Jesse Livermore)——我的精神导师。

第十五章是我的两条短线交易经验。

第十六章是离市场远一点。

第十七章是投机者的修养、境界和市场交易。

第十八章是你能摆脱地心引力吗?

第十九章是里费默之死——生命本质的非理性之谜。

两章附录分别为期货交易札记以及期货交易中的哲学智慧。



读后感

这本书超越了我的预测。作者非常中肯定地阐述了自身的起落浮沉,并把自己交易生涯的体悟毫无保留地写入书中。

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一个比较明智的赌徒,诚恳地道出自己职业的本质,完全不加修饰 。除此之外,他也不鼓励人们进入期货交易,因为要在期货市场持久获利实在是太难了。

作者视杰西.里费默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为至宝,因为里面的道理与见解让他在期货交易遇上的疑惑茅塞顿开。其实《十年一梦》和《股票作手回忆录》是有相似之处,不过由于语言与地区不同,所以各有所长。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一些守则:

  1. 不要轻易相信小道消息。作者就因为相信小道消息而导致损失惨重。
  2. 和市场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这样的话才不会随着市场短期变动而作出让人后悔的决定。
  3. 控制风险。尽量把资本保护好,不要把所有资本都放在一个项目上。
  4. 亏小钱,赚大钱。交易里一定无法避免亏损,不过如果能做到赢多输少,那就能在市场里赚钱了。
  5. 环境、机遇和运气也很重要。如果时运不济的话,无论你有多大能耐也无法有所作为。

我个人觉得《十年一梦》的主题其实是关于心理素质和境界修养。作者强调投资要有正确的心态,所以心里素质和境界修养在交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可是境界和修养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时间能让人进步,不过方向一定要正确,否则就不进则退了。

我觉得附录二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如果没什么时间的话,阅读这篇附录就差不多把本书的要点都掌握了。



名句

  1.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2. 投机交易是一个大多数人最后必然失败的游戏,常炒必输,这几乎已经成为市场的一个规律。
  3. 预测制胜是一条不可能成功的交易歧路,世上没有一个人、一种工具可以准确地预测市场的未来变化。
  4.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5. 成功的股票、期货投机定律是建立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人们将重复过去的错误。


评价

[usr 3]





对《十年一梦》有兴趣?

这本书是我从中国亚马逊Kindle商店购买的电子书。我尝试在网上搜索马来西亚何处有贩卖这本书籍,可惜无功而返。如果你知道哪里有出售这本书籍的话,请在下面的留言区告诉我们。

Related Posts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张宏杰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张宏杰

Leckas
介绍 《饥饿的盛世》是一部关于乾隆历史的读物。我是被书名中的饥饿和盛世这两个相对的词汇所吸引,想看看盛世如何会和饥饿有关联。 作者 张宏杰是一名作家和历史学博士。他名下有不少历史著作,也曾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 内容 《饥饿的盛世》有一篇序(得不偿失的盛世)、九篇章节和一章跋(乾隆皇帝的外表、性格及传说)。所谓跋其实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的后面。 章节依次为一)帝国遗产的继承人、二)盛世的保障、三)统治风格剧变——孝贤皇后之殇、四)权臣的结局、五)盛世之巅、六)文字狱、七)盛世的崩坍、八)鸦片战争的种子及九)烈日余晖。 每一章里都有二至七篇分章。 读后感 乾隆本名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皇帝的继承人。他生活在十八世纪并开启了中国的一个盛世。《饥饿的盛世》讲述了他的功与过,描绘了乾隆的生平经历。 乾隆的统治方式就是大权独揽,而他在统治前中期的确能够做出高人一筹的决断,并且有力地实施。他深知历代王朝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官僚集团,反而不是起义者、异族及灾荒,所以对臣子并不十分信任。他也强力打压民众政治意识,成功地奴化了臣民。 作者在书中提到出现盛世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极衰之世的大破坏,盛世的结局也是衰世。盛极必衰真是一个不变的真理。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最是无情帝王家”有了更深的体会。侍奉乾隆皇帝着实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就算是至亲骨肉也一样。虽然说乾隆成功带领清王朝达到高峰,不过他也埋下了清朝没落的种子,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本故事书,完全没有一般历史书的沉重感。如果想对乾隆有多一点了解的话,这本书会是很好的启蒙读物。 名句 历史通常不很公正。许多历史人物,仅仅因为其个性上的某些缺陷而承受后世无穷无尽的恶评。 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人们,往往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专制统治者刻意制造的春天,最终无不会演变成严酷的冬天。 盖党内有党,派内有派,是宗教和学术的共同规律。 由胜而骄,由劳而逸,是人性不变的规律。 评价...
Read More
品牌年轻化:抓住年轻用户的5大逻辑 – 乔瑞·范·登·伯格、马蒂亚斯·波赫尔

品牌年轻化:抓住年轻用户的5大逻辑 – 乔瑞·范·登·伯格、马蒂亚斯·波赫尔

Leckas
读后感 《品牌年轻化》的主旨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年轻客户做出选择的原因,使品牌定位更清晰、市场营销手段更具有针对性。 碎片化 碎片化的世界不断赋予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但也使人们越来越忧心不安。 碎片化的另一个结果是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传统的品牌分类,品牌需把共享激情的年轻人汇集在一起来探究对新的凝聚力和群体归属感的需求。 年轻人和品牌 人们会在青春期建立起对品牌的喜爱和因品牌认知带来的自我认知,这是大脑发育的结果。虽然年轻人更善变,但是他们往往有选择性地对那些能够触动心灵、信守承诺的品牌保持忠诚。 年轻时定型了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优先考虑的选项在之后的人生中都不会改变,不会随着年龄渐长而变得和当年同年纪的父辈一样。 品牌方需要谨记年轻人不希望平淡无奇地度过一生,追求避免度过无趣的人生。品牌不忘初心并不简单地等于重复过去。 不同世代 世人给某一代人贴标签的行为通常是流行文化的产物。不同世代也会有不同的习性。 对X世代而言,品牌代表地位,必须表现出他们是人生赢家。对于Y世代,品牌是表现他们是谁的工具。Y世代极少会为了与众不同而牺牲自己的生活便利。 Y世代 最受Y世代欢迎品牌的五大特征是品牌酷感、品牌真实性、品牌独特性、品牌认同感、品牌幸福感。 让品牌酷起来的方法有设立品牌专营权、营造稀缺性、定期推出惊喜、追求创新性和新颖性、广告宣传以及有选择性地使用媒体。Y时代的品牌决策部分取决于品牌在记忆中的众多表征,这些表征可以是产品特性,如形状、包装颜色或品牌标识,也可以是使用情景和场合、过往一手的品牌体验、口碑传播甚至营销活动。 只有品牌成功激起Y世代的好奇心,他们才会保持对该品牌的兴趣。这可以通过不断创新使品牌始终酷感十足赢得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诚实、透明是面向年轻客户群的成功品牌的重要特征。积极的情绪是这一代刺激上瘾者保持品牌忠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消费者中建立品牌自我认同的关键是反映目标人群的价值观、兴趣和观点。 品牌的真实性取决于为消费者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提供机会。消费者不是简单地购买商品,也在体验购买的情感。 总结 要感动年轻人的心,那就要在产品、营销和交流中激发快乐。《品牌年轻化》的作者认为如今品牌方需要像求偶那样来赢得青少年的青睐。消费者不是在有充分理由之后才抛弃一个品牌,他们之所以选择另一个品牌,是因为这个品牌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他们留下。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很多研究资料,并从这些研究结果中得出了他们的见解。不过作者所呈现的方式对我而言有时会有点枯燥,影响了阅读这本书的乐趣。虽然这本书出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我觉得《品牌年轻化》的核心思想依旧还没过时。如果想要让你的品牌吸引年轻人,可以从这本书取经。...
Read More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20个哲学家21段赛程中探讨的50个热题 – 纪尧姆·马丁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20个哲学家21段赛程中探讨的50个热题 – 纪尧姆·马丁

Leckas
介绍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是作者为了探讨大众看待运动员的方式而写的。这本书是由王晓园从法文翻译成中文的。我是因为突然想了解哲学而读这本书的。 作者 纪尧姆·马丁是一名法国职业自行车手。他也是一名哲学硕士。 内容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一共有两章。 第一章是向着环法自行车赛,前进吧! 第二章是开启比赛征程! 虽然只有两章,但是每一章里都有不少分章。 读后感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以一场环法自行车赛来探讨哲学。书中的故事都是虚构的 —— 车手大多是哲学家,连爱因斯坦也出现在故事里。 那什么是哲学呢? 哲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思维的方式,与之相比,思考的内容不那么重要。思考不是故意为之,哲学是应运而生的,不是需要抽出时间来进行的活动。哲学是理解和阐释,并非理解这个世界或是改变它,而是将自我投入到一个问题中,并对这个问题提出观点。哲学是批判精神、存在问题、无法理解的论调。 作者认为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揭开那些保护我们免受虚无主义影响的幕布,而是拥抱这种虚无,选择用一种东西将其掩盖起来。按照社会习惯、风俗和主流价值观继续生活,但要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它们的合理性。 作者把这本书和哲学定义为一个游戏方式。他用体育带出哲学 —— 他把体育看作一种哲学客体,进行发掘和研究,搭建两者的沟通桥梁,而不是在它们之间建起一堵墙。这就是为什么他会以环法自行车赛为主题(其实他本人也是一名职业自行车手)。书中包含了一些有趣的插图,增加了这本书的幽默感。 我觉得作者在书中对体育竞赛的评论非常中肯。他说在体育竞赛中,对职业运动员来说,重要的不是“参与”,而是胜利。竞争的本质不是团结,而是对抗。虽然大家都说参与盛事最重要,可是胜利才是最终目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