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书籍封面
读懂一本书书籍封面

介绍

《读懂一本书》探讨如何好好读书。作者希望透过这本书能够让读者学习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也希望通过自主读书、讲书让越来越多有用的知识普及化,为世界而教。我是想看看作者的读书方式和我的有什么差别,以及透过此书增强我写书评的能力。



作者

樊登是樊登读书会创始人、首席内容官,前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内容

《读懂一本书》一共有一章自序(我是一个用读书改变自己生活的人)和八篇章节。

这八篇章节分别是一)会读书更要会「讲书」、二)工科男的读书之路、三)一年只选五十二本书,标准是什么?、四)如何读懂一本书?、五)把书读薄:如何解构一本书?、六)内容的再创作,如何组织一个讲稿?、七)开口讲书,还需要做这些准备、八)学会绘制心智图,掌握知识输出方法。

第一至第七章的结尾都有小结,提供章节的几个要点。



读后感

《读懂一本书》说阅读的目的就是将读到的知识组成思维体系,再转化成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能力。读书就是要把书本里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让知识内化和自己融为一体。

读书时一定要选一本好书,那怎样才算是一本好书呢?作者必须有系统、有架构、有验证以及有逻辑。读书的乐趣就是刺激读者去思考没想过的盲点,打破旧有的认知框架,启发去探求问题的本质。书里的知识未必全都对,如果盲目相信,就不会有突破了。

作者建议用讲书来锻炼自己的学习和找出书的意义因为我们会主动在字里行间寻找脉络和意义梳理出来。这一连串动作会持续地锻炼思维逻辑。真正读懂一本书就是能够把书里的内容毫无阻碍地表达给没读过这本书的人。语言能力最重要的三个是简洁、幽默、说服。这些都可以通过训练慢慢获得。我觉得写书评也是一样。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教育和商业的本质区别。商业的本质是迎合,而教育是改变。如果特别想取悦迎合某些人,有时反而会事与愿违。

越爱学习的人越谦虚。如果因为没有兴趣就不去做,那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获得新的知识。脑海中积淀的东西越多越容易把它们连结起来。读书的终极目标就是从一本书联想到另一本书,联想到之前的那个方法,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读懂一本书》教导如何掌握一本书的内容。读书不一定会成为伟人,可是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前提是读书的方法必须是对的。文学带给人的感受绝不是单一的,理解和感受因为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也是多样的。有些书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无趣,不过当阅历达到一定的程度再去读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了。

作者和我的读书方式非常接近,不过他有更多技巧,尤其喜欢心智图(第八章有详细解释)。这本书为我写书评指引了一个好方向,希望我以后写书评时能够表达得更加好。



名句

  1. 「书」本身就是经验的累积,学习别人宝贵经验,避免不必要的冤枉路。
  2. 科学是开放的,是不断进步的。遇到了不同的见解,只要能够给出证据,崇尚科学的人是能够接受这件事的。
  3.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对你的评判,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自己。
  4.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是不可以辩论的。
  5. 教师的作用不是不犯错,而是让学生知道即便犯错,也不能停止求知。


评价

[usr 3]





对《读懂一本书》有兴趣?

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购买本书。

点击这里到城邦阅读花园购买纸质书

点击这里到虾皮购买电子书*

*以上链接是行销联盟链接。如果你从以上链接购买本书,我可能会从中获益。如果你想支持我的话,就请点击链接购买这本书吧!

Related Posts

零售心理战: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自述 – 铃木敏文

零售心理战: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自述 – 铃木敏文

Leckas
读后感 《零售心理战》是作者成功经营7-Eleven的经验之谈。作者希望读者读完后会感到选对和买对了这本书。 大众心理 谈到经营生意,那就需要摸清人性才有机会成功。作者在书中提到人们既有从众心理,也有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的自我意识。我深有同感,毕竟我自己也是如此,只要是人,应该都会有相同的心理。 除此之外,消费者经常会做出违背经济合理性的行为。人类始终不是机器,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顾客购买的是产品的价值,虽然低廉的价格也是一种价值,但顾客并不只关注低价,他们迫切想知道这一产品是否有购买价值等令人信服的理由,其最终目的在于合理化自身的消费行为。 经营本质 经营在紧跟潮流的同时也是在销售必定让消费者生腻的产品,或说是在制造一种让消费者对产品生腻的状况。商家和顾客如今的关系不再是单方面的,现代消费者需要确认双方是否能共享产品信息与价值观。 经营的关键是如何平衡保持坚定立场和加入新元素,亦即如何以长久的经营理念为基础,配合具有速效作用的元素,创造出畅销产品。经营时以高品质为纵轴,以便利性为横轴,挖掘出竞争对手未曾涉足的空白地带,实现企业的自我差异化。如果企业成长遇到瓶颈,作者建议试着确认问题是否来源于高品质和便利性的权衡战略。 就算自诩胜过同行,但如果得不到顾客的肯定,只能称为自我满足。当认定自己逊色于同行,紧随其他公司的步伐则容易陷入模仿的误区。这些都会疏远顾客。战略是寻求有盈利可能的差异化经营方式。第一眼就可发现有利可图的项目,任谁都会看穿,所以没必要参与其中。反之,多数人认为这肯定赚不到钱的项目则象征绝佳机会。 前定和谐 前定和谐是任何人都按照预定的过程前进发展,所有行动的结果也与预期无异。一旦陷入了固定模式的前定和谐,就无法满足顾客不断上升的要求。 所谓“为顾客着想”的论点不乏基于历史经验的思维定势与教条主义,而“站在顾客立场”考虑时,则常常必须舍弃身为卖枋的立场与过去的成功经验。“为顾客着想”的思维模式,最大的问题点在于偏离了顾客的真正需求。 虽然知道未来有机会获得高额的长期利益,但如果必须经过漫长的等待才有真实感,那么人们的心理则倾向于低估长期利益,选择眼前的短期利益。为了避免思维停留在历史经验的延长线上徘徊不前导致卖方陷入市场的不毛之地,商家必须时刻保持战略性思维,对产品的特点做出权衡取舍。 畅销产品 要让顾客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就需要开发一款会让顾客在店铺购物时,内心会突然萌发出“我一直在寻找它”的潜在需求并因而产生购买意愿的产品。商家必需了解消费者心中通常都不会有明确需要的产品,所以就需要商家自己挖掘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刺激购买欲。 创造新事物、挑战新项目的时候,如果找不到现成的方法,就需要自己研究和开拓新道路;如果无法达成所有的必备条件,就去改变条件本身。 7-Eleven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产品备货齐全 二、鲜度管理 三、舒适整洁...
Read More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 二混子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 二混子

Leckas
介绍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这一本书的历史事件是从东周时期到汉朝建立。老实说,我是被半小时这个标题所吸引的,就想看看是不是真的在半小时内就能了解中国史。 作者 二混子本名陈磊,是微信公众号“ 混子曰 ”的创始人。 他以爆笑又富有创意的手绘形象和历史段子开创了另一种写史方式。 他的宗旨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把知识传播给大众。 内容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只有十一篇章节和一篇作者序。作者在作者序里讲述了创作这个系列的动力。书中的章节依次为如果东周列国是一个班级,这事儿就好理解了(一) 、如果东周列国是一个班级,这事儿就好理解了(二)、如果东周列国是一个班级,这事儿就好理解了(假期篇)、如果东周列国是一个班级,这事儿就好理解了(三)、如果东周列国是一个班级,这事儿就好理解了(四)、端午节你到底关心过人家屈大夫没?、大秦帝国:过把瘾就死、楚汉之争(上)——败家子坑爹不求人,包工头怒掀造反潮、楚汉之争(下)——大哥刘三丢节操,楚霸王三犯傲娇、楚汉之争(八卦篇上)张良、萧何、韩信——一个好汉三个帮以及楚汉之争(八卦篇下)——“邦女郎”之争。 读后感 作者以诙谐幽默恶搞的方式把高深难懂的历史转变成浅显易懂的漫画。这可是不可多得的能力。一开始还以为是传统漫画格式(四格或六格),不过翻开一看并不是这样。这本书图文并茂,文字为主,插画为辅。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本书让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国家以漫画人物的形态登场,而且好像刻意把人物画得很有喜感,内容中也穿插了不少笑点,让人时不时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 这本书丰富了我对春秋和战国时代的知识。原来我以前对这个时代可算得上是一窍不通。这本书使我明白本身的历史程度并没我想象中的高。 本书当然无法在半小时内读完,至少要花两到三倍的时间,标题里的半小时只是噱头而已。不过我想读者应该不会在意这些时间,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并没有什么枯燥乏味的内容。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史有却又不想耗费太多的时间,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名句 一个人能把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关键取决于他到底有多感兴趣,除此之外都不太靠谱。 所有这些事儿,都是人干的。 评价...
Read More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20个哲学家21段赛程中探讨的50个热题 – 纪尧姆·马丁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20个哲学家21段赛程中探讨的50个热题 – 纪尧姆·马丁

Leckas
介绍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是作者为了探讨大众看待运动员的方式而写的。这本书是由王晓园从法文翻译成中文的。我是因为突然想了解哲学而读这本书的。 作者 纪尧姆·马丁是一名法国职业自行车手。他也是一名哲学硕士。 内容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一共有两章。 第一章是向着环法自行车赛,前进吧! 第二章是开启比赛征程! 虽然只有两章,但是每一章里都有不少分章。 读后感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以一场环法自行车赛来探讨哲学。书中的故事都是虚构的 —— 车手大多是哲学家,连爱因斯坦也出现在故事里。 那什么是哲学呢? 哲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思维的方式,与之相比,思考的内容不那么重要。思考不是故意为之,哲学是应运而生的,不是需要抽出时间来进行的活动。哲学是理解和阐释,并非理解这个世界或是改变它,而是将自我投入到一个问题中,并对这个问题提出观点。哲学是批判精神、存在问题、无法理解的论调。 作者认为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揭开那些保护我们免受虚无主义影响的幕布,而是拥抱这种虚无,选择用一种东西将其掩盖起来。按照社会习惯、风俗和主流价值观继续生活,但要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它们的合理性。 作者把这本书和哲学定义为一个游戏方式。他用体育带出哲学 —— 他把体育看作一种哲学客体,进行发掘和研究,搭建两者的沟通桥梁,而不是在它们之间建起一堵墙。这就是为什么他会以环法自行车赛为主题(其实他本人也是一名职业自行车手)。书中包含了一些有趣的插图,增加了这本书的幽默感。 我觉得作者在书中对体育竞赛的评论非常中肯。他说在体育竞赛中,对职业运动员来说,重要的不是“参与”,而是胜利。竞争的本质不是团结,而是对抗。虽然大家都说参与盛事最重要,可是胜利才是最终目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