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书籍封面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书籍封面

介绍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以巴菲特在不同时期的经典投资案例来描述其投资方式。原本我以为原版是中文,后来才发现这是由三名译者(李必龙、林安霁和李羿)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我想看看这本书是如何阐述巴菲特的投资逻辑。



作者

关于作者的资料不多,我只能查到陆晔飞是一名在德国工作的投资组合经理。



内容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由一篇译者序、前言、二十二章节和两个附录组成。二十二个章节被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合伙制年代(1957 ~ 1968年),共有五章。这五章是一)1958:桑伯恩地图公司、二)1961: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三)1964:得州国民石油公司、四)1964:美国运通、五)1965:伯克希尔-哈撒韦。

第二部分是中期(1967 ~ 1988年),由这九章组成:六)1967:国民保险公司、七)1972:喜诗糖果公司、八)1973:《华盛顿邮报》、九)1976: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十)1977:《布法罗晚报》、十一)1983: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十二)1985:大都会广播公司、十三)1987:所罗门公司——优先股投资、十四)1988:可口可乐公司。

第三部分是近期(1989 ~ 2014年)。这部分的章节包括十五)1989:美洲航空集团、十六)1990:富国银行、十七)1998:通用再保险公司、十八)1999:中美能源公司、十九)2007 ~ 2009:北伯灵顿公司、二十)2011:IBM公司。

第四部分是经验总结,一共只有两章。这两个章节是二十一)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演进以及二十二)我们能从巴菲特身上学到什么。

两篇附录分别是巴菲特有限合伙企业的业绩表现(1957 ~ 1968年)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业绩表现(1965 ~ 2014年)。



读后感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第一章至第二十章的每一章都是巴菲特的一个具体投资项目。作者把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划分为前期、中期以及近期。他认为巴菲特在中期从投资资产大于交易价格的标的,转变到在决策投资时更多地考虑定性因素(qualitative factors)。

我将在这里阐述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或是我学到关于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新知识。

作者要我们小心收入或毛利率已经接连十年下降的公司,即便它的毛利在最后两三年还是正数。这是因为这种公司的前景并不乐观。

由于我对保险业和银行业有兴趣,所以书里关于这两个行业的内容对我非常有用。作者提到衡量金融机构业绩的重要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 – ROE)和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Assets – ROA)。当投资这些标的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它的市盈率和市净率。至于保险行业,不高于100%的综合成本费率( 索赔支付和其它成本低于保费所挣的收入)是一个良好的表现。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保险公司就是最好了。

下面是一些公式:

1. 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 (每股价格 x 流通股份) + 净负债

2. 净负债 = 有息负债 – 货币资金*

*(包括现金、可售证券、受限现金、股权投资 )

3. 已用资金# = 固定资产 + 库存 + 应收账款 – 应付账款

#用来计算有形资金收益率

作者希望通过巴菲特投资生涯的轨迹学习他的战略目标。他认为那就是以合理价格投资好公司。如何实行这个战略呢?长期追随高品质企业,在机会出现时果断出手。巴菲特的投资没有局限于便宜的股票或资金收益率高的企业,也不限于某个特定的方面(如增长)或深厚的价值。

作者在书中整理了一个投资条理清单作为总结:

1. 信息的质量 – 客观扎实数据支撑的信息不总是来自企业的年度报告,还会来自相关行业数据。若没有高品质信息支持定性见识,那最好不要投资相关标的。

2. 利润增长的持续性 – 我们应该能够对公司前景做出可靠的预测,特别是收入和利润。

3. 让机会驱动你的投资风格

作者希望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东西,并能把巴菲特的投资方式演化与自己的投资经历联系起来。虽然实践起来会有点难,不过这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我一开始对这个译本不是那么有信心,但是读完后觉得这本书翻译得很好,也有不少特别的观点值得借鉴。



名句

  1. 很多时候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交易价格低于账面价值的那些公司,都是一些资产净值远低于其账面价值的企业。
  2. 就我的经验来说,想明白无误地找到竞争优势,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
  3. 以数字和客观数据为依托,寻找相关的扎实证据,是判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真正结构优势的一个更靠谱的方式——不能仅仅依赖理论的方法。
  4. 千万不要掉入精确而错误的陷阱!


评价

[usr 3]





对《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有兴趣?

这本书是我在中国亚马逊Kindle书店购买的。如果你知道马来西亚哪里有出售本书的话,请在下方留言告诉大家。谢谢。

Related Posts

舍:做减法的勇气 – 山下英子

舍:做减法的勇气 – 山下英子

Leckas
介绍 《舍:做减法的勇气》是贾耀平从日文原版翻译成中文的。作者想通过介绍“减法工作术”让读者勇敢地迎接未来和享受轻快朴素的人生。我只是想看看这一本新书到底说些什么。 作者 关于作者的简介,请参考这里。 内容 《舍:做减法的勇气》有一篇前言、六篇章节和一篇后记。 第一章是世上杂物冗事本繁多,由九篇分章组成。 第二章是为什么你把自己弄得越来越忙。这一章有七篇分章。 第三章是扔掉多余的杂物,提高空间认识能力。这里共有七篇分章。 第四章是抛开杂念,摆脱情感牵制,节省时间精力,共有十六篇分章。 第五章是自主把控信息的流入。这一章由十篇分章构成。 第六章是改善关系的断舍离式输出,一共有六篇分章。 读后感 断舍离是选择重要物·事·人的思维方式。它的本质意义是从具象化的实物的选择、取舍的实践,过渡升华到抽象化领域的问题解决。断舍离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断舍离逐渐清理掉人生中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学会放弃放手,逐渐吸引并收获需要的·合适的·愉快的事物,找回遗落在人生灰尘中的自己的心。我们边失败边摸索,在反反复复中培养自己对东西该不该扔掉的判断标准。 周身的物品和自己手头的事情是思维的反映。物品附着着代表物品本身属性的信息与我们在物品上附着的思想的信息。东西多,其实是思维惰于思考的反映。想不起来的东西就相当于不存在。旁人眼中的工作量或杂物量是多是少都无所谓,只有当两者的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才是真正有问题。 作者奉劝我们以自我轴生活。如果不愿意做一些事,那就勇于拒绝因为只要不是极为傲慢骄傲的人,拒绝或被拒绝都不至于关系破裂。 烦恼会出现一般是对方没回应自己的期待,或自己无法回应他人的期待。 言语能让我们明确思想,也能让我们停止思考、自欺欺人。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好摆脱人言造成的自我洗脑。在如今资讯泛滥的时代,比起掌握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 断舍离的根本目的是重拾自我肯定感,确立自我轴,创造审美意识,并且摆脱执念。扔杂物、清理废品,或是排解情绪都要考虑场合和时间,并不是不加思考,不考虑场合和时间,听由内心地“扔”。一旦破坏了这规矩,就要做好遭到批评、招致不快、被人嘲讽的后果,因为我们是活在现实社会的人。...
Read More
MBA轻松读:逻辑思维 – 嶋田毅

MBA轻松读:逻辑思维 – 嶋田毅

Leckas
介绍 《MBA轻松读:逻辑思维》是一本由日文翻译至中文的商业书籍,中文译者为张雯。我是被逻辑思维所吸引,想要看看这本书如何教导逻辑思考。另外一方面则是被书籍封面的可爱大象所迷倒。 作者 关于嶋(dǎo)田毅的资料在谷歌上找到的都是日文,我只能引用亚马逊关于作者的简介了。嶋田毅是GLOBIS出版局长兼编辑长,亦是GLOBIS商学院教授。他曾在战略系管理顾问企业以及外资系理化学仪器生产商工作。他也出版了不少有关商业管理的书籍。 内容 《MBA轻松读:逻辑思维》一共有五篇章节,外加一篇前言与后记。 第一章是理清条理,有逻辑地思考。这一章讨论五个要点,里面介绍了逻辑思维的基础动作。 第二章是加快思考速度的思考方法,共有六个主题。作者在这里介绍了物种模式。 第三章是利用框架来节约时间和精力,探讨八个要旨。这个章节介绍了商务场景中的常用框架。 第四章为打造具有说服力的主张,由六个分章组成。这里教导如何提出明确的意见。 第五章是抓住问题本质,得出解决方案。这一章有四个主题,介绍的是如何有效解决问题。 第一至第三章是关于逻辑思维的基础,而第四和第五章则是实践篇。 读后感 这本书其实是为日本人所写的,不过逻辑思维在哪都能使用,所以并不存在地域偏差。作者的目标读者是商务人士,所以例子都是商业个案。 据作者所述,逻辑思维只有四条基本原则: 1. 将结论明确为“是/否” 2. 通过“因为”“所以”来思考 3....
Read More
断舍离 – 山下英子

断舍离 – 山下英子

Leckas
介绍 《断舍离》 是一本关于如何让生活变得简单的书籍。原著为日文,中文版由吴倩翻译。标题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个目标,只要能做到,那就能轻易感觉到幸福了。 作者 山下英子是人生整理概念“断舍离”的创始人。她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 ,进而把断舍离发扬光大。作者自二零零零年起就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日本全民断舍离的热潮。除了本书之外,作者也出版了不少关于断舍离的书籍。 内容 《断舍离》由一篇张德芬的推荐序、一篇前言、五篇章节和一篇后记构成。第一章是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一共有五个主题。第二章是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有五个要点。第三章是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由七个要点组成。第四章为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有五个主旨。前四篇章节的结尾都有一篇断舍离专栏,讲述了作者在断舍离旅程上的一些经历。第五章是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只有三个重点。 后记是本书的结尾,作者也在这里表示感恩。 读后感 断舍离是什么呢?就是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它的任务在于取回以往被浪费掉的一切,包括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断舍离的目标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简而言之,断舍离可以如此解释: 断 =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舍 =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离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