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书籍封面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书籍封面

介绍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的作者把这本书定位为入门级投资读物。他希望能够用最简单的文字讲述有关投资的一些本质思考。我想知道作者笔下最简单的事,看看能不能获得启发帮助我在投资中取得更好的收益。我所读的这本书是第二版。



作者

邱国鹭是高毅资产董事长兼执行长。他曾任南方基金投资总监和投委会主席,二十一年从业经历中包含了六十亿美元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跨国对冲基金创始人、二千八百亿公募基金公司投研负责人等经验。他曾获评中国基金报“英华奖”中国基金业二十年最佳基金经理等多个奖项。



内容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外加推荐序、再版序和初版序各一篇。除此之外,本书也有一章附录与一篇后记。

第一部分是投资理念,共有三章。这三章是一)以实业的眼光做投资、二)人弃我取,逆向投资的关键、三)便宜是硬道理。

第二部分是投资方法,由这三章组成:四)投资的三个基本问题、五)宁数月亮,不数星星、六)经验就像旧衣服。

第三部分是投资风险。这部分的章节包括七)价值陷阱与成长陷阱、八)真假风险与安全边际、九)价值投资的局限性、十)四种周期、三种杠杆,行业轮动时机的把握。

第四部分是投资心理学,一共有六章。这些章节是十一)人性的弱点:投资者常见的心理误区、十二)后视镜、十三)傻瓜定价说、十四)这次不同了、十五)树动风动心动、十六)知易行难。

第一至第三部分的末尾都收录了作者的投资随想录。



读后感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所探讨的是价值投资法。作者是一名忠实的价值投资者,所以书中的观点大多都只适用于价值投资者。

作者信奉的四个投资原则是:

一)便宜是硬道理;

二)定价权是核心竞争力;

三)胜而后求战,不要战而后求胜;

四)人弃我取,逆向投资。

作者说选股票要先选行业。投资股票的三个要素是估值、品质和时机。估值就是股价便不便宜;品质就是公司有没有门槛或优势;时机是最难掌握的,所以并不是特别重要。作者认为门槛是现有的,好把握;成长是将来的,难预测,所以他选择使用价值投资。

股票的回报取决于它未来增长比当前股价反映的增长预期更快还是更慢,而非单纯的未来增长是快还是慢。作者建议投资应用买企业的心态,不因急涨而忘形,也不因急跌而失措。过高的估值通常透支了新技术可能产生的收益,所以过高的期望总是以过多的失望告终。

能够影响股价的因素无穷无尽,但最重要的只有两个,那就是估值和流动性。逆向投资的缺陷就是常会买早了或卖早了。其实市场中没有人能够卖在最高点,买在最低点,更别说能够事先预知拐点了。

作者在书中也提供了历史上股市见底的十个信号让读者参考。这十个信号分别为市场估值在历史低位;M1见底回升;降存准或降息;成交量极度萎缩;社保汇金入市;大股东和高管增持;机构大幅超配非周期类股票;强周期股在跌时抗跌,涨时领涨;机构仓位在历史低点;新股停发或降印花税。

作者曾在中国以外的市场投资。他领悟到原则是不变的,但具体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却必须因为国别、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他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并给出了以下的建议:互联网赢家通吃,买龙头;休闲服装百花齐放,买成本。差异化产品,买品牌;同质化产品,买成本低的。

作者认为对于同样的事,风险一旦爆发,之后的风险反而就会变小了。所以股市在大家越没有信心、越悲观的时候,越有可能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时候。股市就像玩跷跷板,你想比大多数人站得高,诀窍是站在人少的那一边。还有一点就是经济好时股市不一定好,经济坏时股市不一定差,因为看得见的手(政府政策)经常干预看不见的手。这一点非常符合现在的美国股市行情。

股市中的任何规律、方法只能提高投资者的成功率,没有百战百胜的灵丹妙药。再伟大的投资人也必然会犯错。价值投资者需要判断是市场错了,抑或是自己错了,所以当自己错了该做的是止错而非止损。

那到底什么是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呢?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发挥自己的优势,买便宜的好公司,注意安全边际,注重定价权,人弃我取,在胜负已分的行业里找赢家,这些投资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谓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了。

这本书提醒了我行业的重要性。老实说,在分析了好多股票后,我反而忽略了这个最基本的事情。看样子,最简单的事反而最难实践。这本书超出了我对它的预期,我从中获益良多。单单让我重新认知行业的重要性就让我觉得没有白读这本书了。



名句

  1. 买之后的淡定,源自买之前的分析。
  2. 规律是可重复的,而个例是难以复制的,这就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3. 世界上每一个成功的投资家都是长期坚持一种方法的,那些不断变换投资方法的人最终大多一事无成。
  4. 投资经验就像旧衣服,于己合身的,于人往往并不合适。
  5. 投资者的悲哀,永远是轻易地放弃和错误的坚持。


评价

[usr 3]





对《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有兴趣?

这本书是我在中国亚马逊Kindle书店购买的。如果你知道马来西亚哪里有出售本书的话,请在下方留言告诉大家。谢谢。

Related Posts

日本制造:盛田昭夫的日式经营学 – 盛田昭夫、下村满子

日本制造:盛田昭夫的日式经营学 – 盛田昭夫、下村满子

Leckas
介绍 《日本制造》是一本作者为了让美国和国际社会理解日本而写的书。周征文把它从日文翻译成中文。我想看看索尼(SONY)是如何在二战后从一家小公司成长到现在的规模。 作者 盛田昭夫(Akio Morita)是日本索尼公司创办人之一。他是日本著名企业家,具有国际眼光和先进思维方式的企业管理者,被誉为“经营之圣”。 下村满子(Shimomura Mitsuko)曾先后担任朝日新闻纽约特派员、哈佛大学尼曼特别研究员、《朝日Journal》杂志总编等职务,曾获沃恩·上田纪念国际记者奖。 内容 《日本制造》有一篇新版序言、前言和九篇章节。 这些章节是一)战争——生还与希望、二)和平——开启新的人生、三)走向世界——前进的历程、四)关于经营——亲如一家、五)“美式”与“日式”的差异、六)竞争——日本企业的活力之源、七)技术——生存的手段、八)日本与世界——异同交错和九)世界贸易——规避危机。 每一章都有二至五篇分章。 读后感 《日本制造》讲述了盛田昭夫与同伴如何在日本战败后排除万难打造SONY这个大型企业。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个我认为对企业经营非常重要的观点。 其一是企业家的关键职责是决策。为了做出好决策,企业家必需具备宽广丰富的知识面,并通过习得的知识和获取的经验来培养敏锐的直觉。错误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不过通过深厚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减少错误的决定。 作者认为人们工作并非只为了金钱。他非常推崇企业“大家庭”这个概念,希望员工们能够“爱厂如家”。他认为员工并不是可以随意丢弃的棋子,所以他会不裁员。不知这一点放在现在还能不能够实行呢? 市场营销就是要让买家明白商品的价值。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SONY这间公司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他认为SONY的立足之本是知识、创造性和热情。 这一版本是二零一一年的新版,而盛田昭夫已在一九九九年过世。除此之外,本书的原版其实是英文,翻译成日文后又翻译成中文。我不清楚这其中会不会有任何差别,不过作者提到日文版与英文版的确有不同。日文版删除了部分对日本人而言属于普通常识的内容,并追加了部分内容。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作者为了改善日本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而写的。书里交代了SONY成长的历程,也有作者的经营心得。虽然此书可算得上是一本老书了,但是里面关于国际贸易的建议在现在看来依旧可行。作者非常推崇自由贸易,认为它才能促使世界繁荣。可是现在到处都有保护主义,不知未来有没有可能实现作者多年前就已写下的愿景呢?...
Read More
学做妙人 – 蔡澜

学做妙人 – 蔡澜

Leckas
介绍 《学做妙人》和《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一样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理念。既然之前读过作者的另一本书了,现在就看看这本书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不是和上一本一样。 作者 关于蔡澜的简介,你可以看这里。 内容 《学做妙人》有一篇序、三篇章节和一篇附录(访问自己)。 它的章节是: 一)人生配额 二)男人女人 三)学做妙人 读后感 《学做妙人》开头有多幅照片配以词句。这本书的序更是请得已故的金庸提笔。我将在这里讨论一些我觉得不错的课题。 作者认为人要多读书因为书读得愈多,人生的层次愈高。所谓学问,学学问问,就学会了,最怕不愿去学,不肯去问。 烦恼从何而来?源自自己或是别人。如果自己看得开,烦恼就不出在自己身上,而是出在周围的人身上。不过解决要靠的还是自己,毕竟要改变别人是很难的一件事。如果一时间解决不了,就记住这句话:一切烦恼,总会过的。 关于生活,作者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生活应该这么过:今天比昨天快乐,明天又要比今天充实。人总得向自然学习,最好临终之前,发出花香。人与人之间应该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这样世界才会美好。 好与坏随着年纪渐大而模糊了许多,不再是黑白分明,是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这一点我赞同。随着年纪越大,灰色地带会越来越多,毕竟经历了很多事,看透了许多。不过我认为有些界限和原则还是不能轻易逾越的。 书中所收录的都是作者的随笔,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态度。蔡澜是个享乐主义派,不过他其实认为做人绝对是悲哀多过欢乐。我觉得这本书和《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传达出的信息一样。他活得洒脱,不过这种生活并不适合每个人吧? 一言蔽之:何为妙人?生活讲究,自得其乐者也。 名句 评价...
Read More
33张图秒懂OKR:Google人才培训主管用图解掌握执行OKR最常见的七大关键,高效改革体质、精准达标 – 彼优特·菲利克斯·吉瓦奇

33张图秒懂OKR:Google人才培训主管用图解掌握执行OKR最常见的七大关键,高效改革体质、精准达标 – 彼优特·菲利克斯·吉瓦奇

Leckas
介绍 《33张图秒懂OKR》原版是日文,由张嘉芬翻译成中文。这本书以图解方式介绍OKR的各种施行原则和背后的精神。作者希望通过此书为企业在导入、运用OKR概念转型成更具创新体制的企业之际提供指引。我对OKR有些许认知,想透过这本书更深入了解OKR。 作者 彼优特·菲利克斯·吉瓦奇出生于波兰,曾在贝利兹公司、摩根士丹利公司、谷歌等公司工作过。他目前是Pronoia和Motify两家公司负责人。Pronoia是经营顾问公司,而Motify则是全球性的人事管理系统公司。作者在二零零零年移居日本。 内容 《33张图秒懂OKR》有一篇前言(为什么现在OKR备受瞩目?)、七篇章节和一篇结语(OKR,是改革、猎才、沟通、创新的达标工具)。 章节依次为:一)为什么要导入OKR?、二)如何成功导入OKR?、三)如何无碍运用OKR?、四)如何高效「一对一面谈」?、五)OKR如何改变企业?、六)如何进阶活用OKR?、七)为什么现在企业需要OKR?。 读后感 OKR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缩写,意为目标与关键成果,由美国科技公司Intel一手打造。导入OKR是为了标举出明确的目标,凝聚员工的目光焦点,同时提高达成动机。它也能搜集基层的想法和观念,并协助落实。 工作应该依绩效好坏给予适当的评价,也就是在评估雇员的工作内容后,设定目标,并就工作绩效进行量化的考核。作者认为OKR能够做到这一点。 O不一定能量化(以数值呈现);反而绝大部分都无法量化,而以质化(特性、方向)呈现。目标(O)必须是具体的、可量测、可达成、有期限。O是用来订定前进的方向,而KR则要量化,是将O达成的状态华为数值来呈现的里程碑。一个O通常设置两到三个KR。使用OKR时可以订定射月型目标,不过只要达到七十巴仙就算达标了。 KPI和OKR的不同之处在于KPI的主要目的是透过衡量、掌握目标的达成状况来管理人员;OKR的目的则是让每位员工主动设定目标,采取具体行动协助组织或团队达成目标。 运用OKR时的常用工具是一对一面谈。这个面谈是员工主动找主管商量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主管找员工来训话,重点是让部下自己去思考。 作者对「底线」(bottom line)的定义与我的认知不同。他认为底线是企业组织里的员工对于经营方针、人事考核、工作与生活平衡、薪资、福利等项目都满意的状态,就是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我对bottom line的理解则是公司的盈余。 读了《33张图秒懂OKR》后,我对OKR以及它的运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OKR是一套让员工思考自己的成长与贡献的机制。不是每一个组织都适合使用OKR,就像是讲求效率和生产力、由上而下式的管理类型。我觉得不仅是工作,把OKR在个人生活上实行也应该能够鞭策自己变得更好。...
Read More